阿拉斯加對話為中美關係定調

時間:2021-03-29 大陆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首次面對面對話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對話拉開帷幕之時,兩國外交官激烈交鋒,相互指責。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在兩國努力重啟雙邊關係之際,出現如此火藥味十足的場面,有點兒不同尋常,也不太符合外交風範,但也無需大驚小怪。


其實,這一交鋒事件為兩國關係定了調子,使得未來走向更為明朗化:即北京和華盛頓在價值觀和規則上可能會有激烈對抗,但在涉及雙方利益的雙邊及地緣政治問題上,也將尋求對話與合作。但較棘手的問題是,如何把握分寸,在對手與夥伴、衝突與合作之間尋求平衡。


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期兩天的阿拉斯加會晤比國際媒體所報道的好得多,雙方表達了不滿,立下了規矩,也更好地了解了彼此的底線。


會晤的開場白成了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雙方激烈交鋒,原定只有八分鐘的開場白,持續了約一個小時。然而,之後的閉門會談持續時間更長,涉及問題範圍更廣,既有雙邊問題也有地緣政治議題,但公眾對此鮮有關注。


據中國官方新華通訊社報道,北京和華盛頓都希望繼續進行高層溝通,同意建立一個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污染排放國,氣候變化是中美主要合作領域之一。3月23日,拜登政府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出席了由中國共同主辦的氣候變化視頻會議。


中美兩國似乎採納了一些分析人士的建議,即改善雙邊關係需從小處着手。比如,雙方本着對等原則,討論了彼此外交領事官員和人員接種疫苗的安排。雙方還同意舉行會談,討論結束以牙還牙式驅逐記者和簽證限制以及重開領事館等。新華社報道稱,雙方還討論了根據疫情形勢逐步推動中美人員往來正常化等。


新華社還報道稱,雙方還就經貿、軍事、執法、人文、衛生、網絡安全以及氣候變化、伊朗核問題、阿富汗、朝鮮半島和緬甸等問題交換了意見。這是一長串實質性問題,大多需要雙方更密切的合作。


考慮到台灣問題不斷升級,美方重申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這有助於緩解中方的擔憂。在北京看來,台灣問題是最重要的紅線,不可逾越。


在強硬言辭及相互制裁的背景下,中美乃至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敵對性仍是公眾談論的話題。俗話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對華盛頓和北京來說,皆是如此。中美都需要順應其國內日益龐大的民族主義者群體。


據此邏輯,雙方外交官之間火花四濺的交鋒根本不是什麼臨場發揮,而都是精心策劃好的。從對交鋒場面的反應看,兩國國內基本上都是好評如潮。


楊潔篪公開斥責美方對中國人權的批評,並嚴正指出美國沒有資格說“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在中國國內,他因此獲得了高度讚揚。一些媒體和評論員對楊潔篪的表現讚賞有加,稱之為一個歷史性時刻,見證了在(辛丑條約)120年之後,中國終於可以直面西方國家。中國社交媒體還廣傳一個對比圖,把楊潔篪在阿拉斯加與美方會晤的照片與1901年晚清官員李鴻章與入侵的西方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的照片進行對比,以彰顯今日中國之強大。


在楊潔篪這番火力大開的講話之前,習近平主席本月初也曾表示,中國人終於可以以平視的眼光看世界了,不再像當年“那麼土”了。


其實,楊潔篪的這番強硬講話不僅是針對美國的,也是針對其西方盟友的。中方預料它們會聯手行動,對付中國。阿拉斯加會晤結束僅幾天之後,預計的情況就發生了。


美國、歐盟、加拿大和英國協調一致宣佈對中國新疆官員和實體實施制裁之後,北京即刻做出回應,實施反制,宣佈對10名歐洲政客和學者以及四個實體實施針對性的制裁。3月25日,中國又宣佈對四個英國實體和九名個人實施制裁,其中包括議員和律師。


拜登政府一直認為,志趣相投的西方國家需形成廣泛聯盟,聯手行動,以對抗中國的崛起,促使北京改善人權記錄。


楊潔篪的講話及中國即時出台的反制措施都表明,北京不可能讓步。在西方民主處於衰落且時與勢都在中國一邊時,中國領導人認為西方國家施壓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削弱和瓦解中國共產黨。


美國主導的這場涉疆制裁看似動靜不小,實則不過是政治和象徵性的作秀,不可能對新疆經濟造成實質性影響。新疆是外國服裝製造商優質棉花的主要供應商,但新疆僅是中國龐大經濟體系的一部分,有能力輕易化解來自海外的各種衝擊。


在中歐關係日漸緊張惡化之際,擔心它可能影響中歐投資協定也是可以理解的。經過長達七年的談判,中歐雙方終於在去年12月達成了這一里程碑式的協定,但歐盟議會一些議員已明確表示,在2022年初議會審議表決這一協定時,他們不會投同意票。


投資協定為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空前機會。中國去年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貨物貿易額達到7100億美元。至於歐盟是否允許如此規模的投資和貿易因新疆問題而化為泡影,仍是個問題,有待觀察。


隨着制裁與反制的政治遊戲不斷升溫並激發民族主義情緒,北京確需有所行動,防止把在華外資企業拖入政治紛爭。


過去幾天,中國官媒點名批評零售巨頭耐克和H&M。它們拒絕使用新疆棉花,並表達了對新疆“強迫勞動”的擔憂。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抵制這些品牌及包括博柏利和阿迪達斯在內的其他服裝品牌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些電商平台已把H&M產品下架,眾多明星大腕也紛紛發表聲明,宣佈終止與這些公司的代言關係。


這也是中國官媒的一貫做法。如果外國品牌在涉及西藏和台灣等敏感問題上有違中國立場,官媒就會公開抨擊有關外國公司,而這些外國品牌為了能保住中國市場,通常會迫於媒體壓力,道歉並承諾滿足中方要求。


但這種公開點名批評的做法應謹慎使用。原因是,它可能會對中國吸引外資產生負面影響,並可能造成誤解,認為中國不歡迎外國投資。


其實,為跨國公司立規矩,有更好更巧的辦法可用,而不必令其成為公眾憤怒和譴責的靶子,也無需把企業經營環境政治化。對於身陷政治旋渦的外資企業,北京應採取更為寬容的態度,但這麼做並不僅僅是因為這些企業在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在中國希望能藉助對外資和貿易開放政策,來應對西方遏制中國崛起之舉的時候,尤其如此。中國經濟與外國投資聯繫越緊密,中國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就越強。

 


(作者是《南華早報》前總編輯,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