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槓上中俄 意圖拓展歐亞戰略空間

時間:2021-07-21 歐洲


自從拜登去了一趟歐洲,英國就進一步“咬”上中國與俄羅斯。

 

一、英國軍艦闖入俄羅斯黑海水域內三公里。6月23日一艘俄軍艦向闖入俄國領海的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保衛者號”(HMS Defender)開火示警。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圖片來源:Royal Navy of MoD)

 

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料於今年9月抵達日本,與日本自衛隊、駐日美軍展開聯合演習。正在日本訪問的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稱,屆時英國將永久性部署兩艘軍艦在印太海域。

 

三、英國國家安全情報機構軍情五處(MI5)處長肯·麥卡雷姆在最新公布的年度安全評估報告中警告英國公眾,要像對待恐怖主義一樣警惕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等 “敵對國家”的間諜威脅。

 

四、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軍官馬克·托頓向英媒《泰晤士報》透露,英國特種部隊即將專注於一些新的秘密對抗某些國家的任務,重點是俄羅斯和中國。

 

五、英國媒體17日披露,美國計劃在包括英國在內的全球三地建立三個超級雷達基地,“它們可以探測3.6萬公里外足球大小的目標”。美國方面宣稱,其目的是保護高軌道衛星“免受俄羅斯和中國武器威脅”。

 

英國近期的一些內外動作刻意針對中俄兩國,其意圖為何?

 

挑動俄歐關係 “刷新”在歐洲的地位

 

英俄關係近年來齟齬不斷,代表事件是英國前俄羅斯間諜、上校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和其女兒尤利婭的毒殺案。此次英國海軍在黑海的行動,背景是美國拜登政府試圖緩和與俄羅斯自克里米亞問題後的雙方緊張關係;同時,也是英國自脫歐以來,英軍不在北約部隊的單獨舉動。唐寧街10號的意圖是多重的,既是對英俄關係持續緊張的不滿,又是對擺脫歐盟後英國對俄仍然保持強硬的宣示。英國以俄羅斯的反應告訴美德法等國,不要對俄羅斯抱有幻想;在應對俄羅斯時,脫歐後的英國仍然是同盟軍及不可忽視的力量。

 

然而,在英國試圖離間俄歐關係、到歐洲“刷存在感”的同時,德法作為歐盟的兩隻領頭羊卻仍舊設法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6月24日歐盟峰會前夕,德國及法國提出重塑與俄羅斯關係的提案,包括可能與俄國總統普京舉行峰會。提案雖遭對俄戒心較強的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的強烈不滿而流產,可是,克里姆林宮稱普京支持恢復歐俄對話和接觸。

 

約翰遜對“美英特殊關係”不感興趣?


(圖片來源:美聯社)

 

脫歐後的英國何去何從?按首相約翰遜的說法是“全球英國”。

 

“全球英國”是什麼?恐怕英國政府暫時還說不清楚。筆者覺得有兩點似乎可以肯定,一是英方對“美英特殊關係”不滿意,或者說不想被這個框框給套住。美國總統拜登訪問英國前,與約翰遜通電話強調“美英特殊關係”,約翰遜沒有接過這個話題往下說。二是經營亞太構成英國對外的重要方向。

 

英國欲擺脫“美英特殊關係”的羈絆,雖未見大英帝國官方的說辭,卻在情理之中。美國上一屆政府總統特朗普與約翰遜惺惺相惜,可是兩國的貿易協定仍需重新談判,而且至今為止未有結果。新一任總統拜登歐洲之行聲勢浩大,發表了多個聯合聲明或聯合公報,強調民主國家聯合共同應對中國;而美歐雙邊關係卻共識有限、分歧頗多。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對美國帶領西方國家重新出發的期望值繼續下降。歐盟因此引入“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策略,希望證明在不倚賴美國這個盟友的情況下,也能決定自身在世界的地位。同樣,不能單靠緊跟美國作為國家的前行方向,也將逐漸構成英國社會的共識。

 

英國將以何種姿態同中國打交道?

 

脫歐了的英國在歐盟喪失了三駕馬車的位置;作為老牌的殖民主義者,在亞太的地盤也丟失殆盡——在其最後一塊殖民地香港,影響力也一去不復返了。故此,英國在歐洲透過與俄羅斯示強來“刷存在感”;在亞太,通過與美日聯合軍演“秀肌肉”來牽制中國。

 

英國參與美日的亞太聯合軍演,目的之一是以此密切盟友關係,作為介入亞太事務的契機,拓展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在美日的印太戰略中分一杯羹。英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有求於日本等成員國。英軍艦從大老遠的歐洲趕來,配合在日本附近海域的軍事演習,既是對日本的友好姿態展示,又是一種誠意表達。

 

至於另一重的目的,以此姿態作為對中國的威懾,相信將適得其反。

 

英國在近代對中國的“炮艦外交”,中國人記憶猶新,香港問題就是“炮艦外交”的歷史遺存。英國念念不忘想靠“船堅砲利”取勝,時空卻已換位。若“炮艦外交”對現代中國有效的話,40年前中英磋商香港問題時,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見面後,就不會在人民大會堂外台階上摔了一跤。英國將以什麼樣的眼光關注亞太事務?又將以何種姿態同中國在亞太及全球範圍內打交道?這是“全球英國”的必答題之一。

 

中國期待穩定的中英關係

 

 

其實,中國對中英合作一直持積極的態度。7月6日下午,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紫光閣同英國工商界代表舉行視頻對話會時表示,一個穩定的中英關係有助於維護自由公平貿易、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應對全球性挑戰、增進雙方人民福祉。

 

中英若能放下意識形態歧見,其全方位的合作可多層次展開:

 

一是國家層面。在核電和風電等新能源、現代通訊行業、航空發動機、高鐵、汽車及各項領域,中方的投資可升級英國的基建水準與優化其能源結構,而英國優勢產業又可彌補中國製造的弱項或短板。中英金融合作因時差關係,互補性更強;兩國證券業互利雙贏的“滬倫通”因故被中斷,實是雙方的損失。

 

二是香港。自去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落地實施以來,香港由亂及治,未來經濟復甦及民生工程將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英資公司在香港有基礎有優勢,英港兩地在航運、金融等領域,如兩地交易所合併、“倫港通”等大有可為。拜登政府本月16日對在港美資發出營商風險警告,完全是多此一舉。香港美國商會於17日表示,深信香港仍然是促進東西貿易及金融流動的重要角色。在商言商,商界更有發言權。

 

三是第三方合作。亞投行、“一帶一路”,中英可在第三方展開合作。不要忘了,英國是西方國家中最早加入亞投行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美國、歐盟及日本都在效仿“一帶一路”,試圖推出“一帶一路”的替代版,這說明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確是宏大計劃;同時也反證英國前任政府加入“一帶一路”決策的“高瞻遠矚”。既然如此,本屆約翰遜政府沒理由“南轅北轍”。

 

約翰遜政府的對華政策,常常處於搖擺之中。在對待華為5G的問題上多次反復,最終還是沒能頂住華盛頓政府的壓力。同樣,在最近中國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Nexperia)宣布收購英國最大芯片製造商Newport Wafer Fab(NWF)的個案中,也反映英國政府與國會的分歧。當英國議會一個委員會要求審查收購案時,約翰遜7月7日回應稱,不能因反華而趕走中國投資。此事尚未定案,外界拭目以待,從中窺見中英關係的未來走向。

 

總之,英國要拓展亞太,不應以中國為敵作為切入點。若以五眼聯盟、美日英結成小圈子,再打造所謂的“亞洲小北約”,加上緊抱冷戰思維不放,熱衷零和博弈,結局必然是顧此失彼,損人不利己。在這種思維支配下,英國意圖拓展歐亞戰略空間註定不會成功。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