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下建制“泛民”何去何從

時間:2021-10-28 港澳

 

(圖片來源自網絡)

 

香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即將展開,筆者認為,這場選舉將有幾大特點:人員大洗牌、政治光譜重構、香港由治及興的轉捩點。

 

不少人關注,這次會有多少“民主派”人士可“入閘”參選?筆者認為,在問這個問題前,應該先想想:建制派和“民主派”,有否反思自己在香港政壇及政制發展中的角色和定位?在香港再出發的征程中,建制派和“民主派”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民主派”未來如何立足

 

過去,“民主派”、“反對派”、“攬炒派”等都被統稱為“非建制派”。但在“愛國者治港”的大前提下,“紅線”很清晰,過去宣揚所謂“港獨”的“攬炒派”等已被自動淘汰。因此,需集中探討的,是“民主派”何去何從。

 

撇除能否“入閘”,僅僅是報不報名參選這個問題,在“民主派”內就備受熱議,作為“民主派”“風向標”的民主黨,早前更因參選問題鬧內訌。若真為香港政制健康發展着想,想在議會內保留“民主派”聲音,“民主派”內部首先要處理各種政治爭拗。

 

其次是選舉現實問題。新選舉制度下,參選門檻變了,候選人要取得五大界別各至少兩票提名。“民主派”人士如何展現自己是真心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的“愛國愛港人士”?如何取得提名人的信任及支持?他們又能否通過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政治審查?

 

即使順利“入閘”參選甚至當選,他們未來在議會又可扮演怎樣的角色?面對例如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問題等,“民主派”會持怎樣的立場?能否真正擺脫“政治包袱”,回歸議員本職,推動解決民生社會問題?

 

去年12月,非建制派議員幾乎全數離職。此後將近一年,立法會展現出新氣象:拉布(Filibuster)和無意義的政治爭議不再,理性論政重新成為議會常態。在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轉捩點。但在當前的大變局下,建制派未來又該如何發揮作用?他們清楚自己的定位嗎?

 

建制派可否清晰定位

 

建制派要蛻變,形象要變,給予外界的觀感要變,其角色更要變。要有效落實“愛國者治港”,去“泛政治化”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更關鍵一步,是如何“治”?如何有效地“治”?

 

從建制陣營的政黨來看,其實他們各自代表着社會不同的持份階層:愛國陣營的“大佬”民建聯走基層路線;工聯會代表勞工界利益;經民聯是專業人士及工商界的“代表”;新民黨則代表中產。

 

“愛國愛港”不是口號,更非表態就行。除了去除各財團與組織的利益輸送外,建制派更需發揮“建設派”甚至“改革派”的作用,既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又能互補各自優勢,從大局觀出發,精準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並推動建設結構性改革。當然,無論是建制派還是“民主派”,若各自都能重新反思自己的角色,為自己所代表的階層界別發好聲,共同推動社會發展,香港真正重新起飛的日子,也就不遠矣。

 

 

(原發於《香港文匯報》)

 

 

(作者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港區全國青聯委員,三策智庫秘書長)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