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被“逼捐”:主動創新比被動慈善更重要

時間:2021-11-03 經濟與科技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馬斯克風頭正勁。

 

10月25日,馬斯克成為“史上最富有的人”。得益於股價大漲,特斯拉成為全球首個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的車企。馬斯克的身家也隨之暴漲,一夜猛增362億美元(約合2311億人民幣)。據海外網援引美國《福布斯》雜誌10月26日消息稱,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財富躍升至近3000億美元,成為福布斯統計史上最富有的人。

 

他剛成為世上、史上最牛富翁,就被聯合國cue捐款(“cue”是流行網絡語,不妨解讀為要求馬斯克接話捐款,算是勸捐款甚至是“逼捐”)。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執行幹事戴維·比斯利向富豪們發出“求富濟貧”的聲音,億萬富豪們需要“現在站出來救救饑民”,尤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兩個人——傑夫·貝索斯和埃隆·馬斯克。受新冠疫情與氣候變化影響,世界多地面臨嚴峻的糧食危機。比斯利提出用“60億美元幫助4200萬那些我們不出手真的會死去的人,這並不複雜。”按其說的60億美元,即意味著馬斯克捐贈其財富約2%就夠了。

 

聯合國官員喊話馬斯克、貝索斯這些超級富豪捐款,不能簡單以對錯評價。一方面,捐款要靠自覺,慈善不能強制。被動捐款或“逼捐”行為,不僅有道德綁架之嫌,也會讓富豪們覺得不爽。被動捐出去,就是名利雙失,甚至會被輿論場拷問。另一方面,疫情和氣候變化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這是宏大的全球難題,是聯合國和各主權國家的責任,顯然不是馬斯克這樣的全球富翁所能解決的。即使馬斯克捐出所有資產,也只是輸血式扶貧或救濟式慈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危機問題。而且,疫情防控和氣候變化方面,全球連基本共識都難以達成,就連疫苗援助也存在大國博弈;即使各方真的達成共識,也很難實現統一行動。所以,馬斯克等富翁可以捐款和慈善,但不能讓他們承受疫情和氣候變化的責任,糧食危機和富翁們更沒有多少聯繫。

 

聯合國官員喊話馬斯克捐款,是喊錯了對象,模糊了焦點。這樣除了透露出聯合國機構的無奈,或者說向地球人發出了糧食危機的警告,還制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娛樂新聞。出人意料的是,馬斯克當時不僅回應了,表示只要世界糧食計畫署能明確列出這筆資金要如何解決糧食問題,自己將立刻賣股票捐款。此後還在推特以“Humankind”(人類)為題發文,附上曹植《七步詩》裡的四句中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引發了全球的熱議,有網友認為是在回應“逼捐”。

 


(圖片來源自網絡


當然,單純從富豪做慈善這事看。馬斯克捐出2%的財富,數額的確高得驚人,但按照比例看卻也不多。相比那些捐出全部身家的“裸捐”富豪,如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索羅斯、巴菲特等,馬斯克的確要在慈善上加油了。不過,上述“裸捐”富豪有的只是“聲稱”,有的並未真正“裸捐”,即使“裸捐”也是基於美國稅收以及財產繼承制度而作出的選擇。到了數百乃至數千億美元身家的時候,富豪對財富的理解就會發生變化,慈善正是這種道德化學反應的抉擇。普通人也許很難理解富豪的慈善心理,但普羅大眾並非不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抽象道理。

 

事實上,馬斯克捐不捐是他的自由。在全球供應鏈阻斷,全球車企備受缺芯之痛的市場環境下,特斯拉作為新能源車成為全球首個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的車企,馬斯克給整個汽車產業的貢獻,尤其是帶給新能源汽車的願景,顯然要比捐出2%的財產甚至“裸捐”更具現實意義。若再聯想馬斯克排除政治干擾到中國建廠,更顯其作為企業家的遠見卓識。何況,特斯拉的雄起也撐起了那麽多的就業機會,激活了相關產業的市場活力。就此而言,全球需要一個激情四溢開拓創新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攻城略地的馬斯克,這是破解疫情和氣候變暖影響市場的大善,這要比被動捐出2%或更高比例財富的小善有意義得多。

 

馬斯克在美國和全球一度充滿爭議,甚至被視為“大嘴巴”的象征。可是,正是馬斯克,不僅創造了“美版支付寶”PayPal,也實現了他的SpaceX航天夢,更入局被全球央行和資本大佬視為另類的數字貨幣……在嘲笑和爭議中,他涉足的領域覆蓋航天、汽車、數字金融等,成為全球知名的科技大亨。當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產能不足時,馬斯克果斷在中國建廠從而成就了“史上最富有的人”。

 

馬斯克跨領域不竭余力的種種創新,帶給世人許多寶貴的經驗。他的成功,是突破單邊主義迷障和資本及技術限制的多邊主義的成功。這在後疫情時代和全球供應鏈擁堵的當下,更難能可貴。當然,也許他將來會成為大慈善家甚至是真正“裸捐”的富豪,也許他有更多選擇。但無論如何,當下的世界需要的不是被cue捐款的特斯拉,而是創新到底的特斯拉。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