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舉文化的轉折點

時間:2021-11-05 港澳



香港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正式展開。完善選舉制度後,新產生的立法會,議席由原有的70席增至90席,議席分布為“432”,即由選委會界別、功能界別、地方選區,分別選出40、30及20席。

 

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次議席大洗牌,更是香港選舉文化的轉折點。尤其經地區直選產生的20席,採用“雙議席單票制”,打破任何一方有機會壟斷議席的局面。

 

過去,地區直選採用“比例代表制”,以所得選票佔全部的百分比分配議席。例如,30%的選民投票給某政黨,理論上該政黨就能取得30%的席位。但由於這種投票制度存在除數制及數額制,當候選人名單的餘額均比數額低時,將依名單餘額的順序分配剩餘議席。因此,部分人士或能以低比例的票數當選,未能完全反映民意。

 

另一方面,部分激進人士過去以宣揚極端主張及手段爭奪議席,政治光譜走向兩極化,導致惡性循環不斷。

 

“雙議席單票制”打破壟斷

 

新選舉制度下,地區直選由原本5個選區改為10個選區,並採用“雙議席單票制”,即每區得票最高的兩人當選。

 

這樣一來,同一陣營如果想要在同一選區同時取得兩席,難度比過去大很多。這不僅僅打破了某一陣營企圖壟斷同一選區議席的情況,也間接促成良性競爭,體現香港多元聲音共存的特點。

 

同時,由於重新劃分的選區,各有不同細分的議題需要解決,候選人必須務實聆聽社區聲音,並能有效反映當區選民民意及意見,才能贏得支持。這不但有助議會去政治化,對議會回復理性、行政機關制訂更貼合民情和符合民生實況的政策也有很大幫助。

 

議會“含金量”更高

 

有人質疑,新選舉制度還存在競爭嗎?議會會變成“一言堂”、“清一色”嗎?

 

香港回歸後,選舉制度長期存在缺失與漏洞,令議會政治爭拗不斷,干擾特區管治。新一屆立法會選舉,開啟了愛國者全面治港的新時代。在這個大前提下,無論循選委會界別、功能界別,還是地方選區參選,都必須符合“愛國愛港”的前提原則。但這不等於無競爭,更不代表是“一言堂”。在樹立重理性、包容與文明的選舉文化後,新老議員候選人都必須經過選舉洗禮,獲得民意支持者勝出,能為香港帶來新變革的人士“入局”,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好基礎,注入新動能。

 

管理學有個概念叫“鯰魚效應”。當一個團體或組織引入具有不同能力或特質的新成員,可讓原有成員重燃鬥志,促進良性競爭。立法會選舉提名期開始,選戰帷幕拉開,希望制度變革帶來的“鯰魚效應”,促進香港繼續往前進步。



(原發於《香港文匯報》)



(作者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港區全國青聯委員,三策智庫秘書長)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