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勝於言,中國缺席不缺位

時間:2021-11-08 大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未能親赴羅馬和格拉斯哥,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及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這引起了國際社會有關中國工作重心轉移的猜測,美國總統拜登對此也進行了一番嘲弄和指責。


11月2日,拜登稱習近平缺席這次氣候峰會犯了“大錯”,並稱這表明中國是在放棄國際舞台的地位和影響力。一些國際媒體認為,習近平缺席是對氣候大會的“冷落”。格拉斯哥大會旨在達成一份新協議,以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全球最急迫的問題之一。


100多位領導人及數萬官員、研究人員、社運人士和抗議者匯聚英國格拉斯哥,會議也成了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其實,除習近平之外,俄羅斯總統普京、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也都未出席這次大會。


但考慮到中國是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這一事實,習近平的缺席自然會引起媒體關注,擔憂中國對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是否有變。有評論員甚至認為,在中國與美西方國家關係整體下滑之時,習近平缺席這兩場活動揭示了中國領導層心態的轉變,開始把重心轉向國內。


表面上看,缺席會議會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但擔心中國就此把重心轉向國內或認為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上缺乏誠意,都是錯誤和站不住腳的。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來,習近平及其他六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都不曾踏出過國門。中國領導層這種集體不出訪現象既有現實原因,也有政治考量。


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全球最為嚴苛的,國門幾乎不對外國人開放。所有來華的旅客都必須接受至少14天的酒店隔離,而要想去首都北京,隔離時間更是長達21天。而如果習近平或其他領導人出訪後免除隔離的話,定會遭到民眾的質疑。


另外就是政治原因。二十國集團羅馬峰會和英國格拉斯哥氣候大會與中國國內重大會議幾乎撞期。11月8日起,中央將召開六中全會,預計會議將通過決議,進一步鞏固習近平的權威和地位。


因此,習近平決定以視頻方式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以書面形式向氣候大會發表致辭。同時,他派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作為特使,赴羅馬出席二十國集團會議,而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則代表習近平,出席了這次氣候大會。


出於國內政治考慮,領導人未親自參加國際會議,或許不利於中國領導人親歷外交的形象,但缺席並不意味着退出國際舞台。事實上,過去幾年,習近平一直為聯合國和由聯合國主導的國際規則鼓與呼。例如,1990年以來,中國向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了五萬多維和人員,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雖然足不出國,但習近平依然以通電話和視頻形式,密集進行外交活動。僅10月份,他就透過電話或視頻與國際或地區領導人舉行會晤,包括新上任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即將離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英國首相約翰遜等。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拜登批評習近平缺席會議,並指責中國不願做出更多減排承諾,他可能因此得分。但不容忽視事實的是,美國今年才剛剛重返巴黎氣候協議,拜登還為其前任特朗普退出這一協議而道歉。


事實上,在格拉斯哥會議期間,拜登努力贏回美國應對全球變暖的領導地位,但美國應對氣候的可信度仍成問題。由於民主黨內部分歧,導致國會未能通過1.75萬億美元的基建支出計劃,其中包括5550億美元的氣候變化和環保撥款。

中國則已明確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格拉斯哥會議之前,各方要求中國加大減排力度,中國因此面臨巨大壓力,但中國決不妥協,拒絕讓步。正如解振華在格拉斯哥所講,在降低對火力發電依賴上,中國不能走得太快。


中國的目標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比美國或歐盟要晚10年,但與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印度相比,卻要早10年。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1月3日回擊了拜登指責,表示“行勝於言”,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是實實在在的。


的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並未得到應有認可和讚譽。2012年底上台執政以來,習近平把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之一。此外,中國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一旦確定目標,就會超額完成。例如,早在2017年,中國就完成了原計劃2020年才能實現的碳強度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三年。


有趣的是,國內外對習近平可能於2022年謀求第三任期甚至2027年謀求第四任期有所擔憂,但就應對氣候變化而言,這反倒是好事,有利於親自督導,把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而相比之下,從美國兩黨的嚴重政治分歧和最近中期選舉的風向來看,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可信度依然是疑問重重。



(作者是《南華早報》前總編輯,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