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中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難成氣候

時間:2020-12-14 軍事與安全


美國《2021年國防授權法案》12月11日在參議院獲得了通過。該法案主要是對美國下一財年的軍費預算進行授權,然而法案中涉及中國的條款竟達近40項,包括確認《與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持續對台軍售等,而最令人關注的是,法案提出了所謂“太平洋威懾倡議”。

 

法案提出的美國2021財年軍費計畫為7405億美元,其中為“太平洋威懾倡議”撥款達22億美元。按照美軍的設想,在2026財年結束前,還將會斥資200億美元主要用於“太平洋威懾倡議”。

 



根據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今年3月向國會提交的《重新獲得優勢》報告及最新戰略構想,在200億美元中,58.5億美元將用在西太地區。

 

一是升級改造太平洋地區的導彈防禦系統。包括在第一島鏈部署陸基反艦、防空導彈系統,在第二島鏈部署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其中16.7億美元建立關島防禦圈;10億美元部署“海上打擊戰斧”和增程型“聯合防區外空對地導彈”;10億美元在夏威夷部署國土防禦雷達,用於探測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高超聲速武器等。

 

二是改善美軍印太地區的靈活部署態勢。包括恢復第一艦隊建制,部署在太平洋地區某個盟國;在關島以北160公里的天寧島強化空軍基地功能,作為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備用機場;強化B-1B、B-52戰略轟炸機在東亞地區的動態部署等。通過增強在太平洋地區的機場和港口的保障能力,達成前沿配置與後方部署及機動部署的有機結合,使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分散式殺傷鏈戰術逐漸成為現實。

 

三是強化聯盟圍困策略。包括提升與印太盟友的互通互聯、情報信息共用能力;加強與印太地區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的聯合軍演,甚至今後不排除與台軍開展類似計算機圖上作業形式的聯演;擴大與日本的武器技術合作,與澳大利亞合作開發機載遠端高超音速導彈;進一步資助印度戰略牽制中國等。

 

不難看出,“太平洋威懾倡議”的核心思想是與美國印太戰略一脈相承的,主要目的在於消弱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遏制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保持和擴大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優勢。

 

“太平洋威懾倡議”的投資項目有可能大部分實現,但威懾的目的卻難以達成。

 

首先,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美軍整體力量發展的速度。中國2020年軍費為12680.05億元,增長6.6%,如果按照同樣增長速度,2021年中國軍費至少增長100多億美元。而美軍2021財年軍費7405億美元只比2020年的7380億美元增長了25億美元。如果論軍力增長速度,中國軍隊無疑大大超過美軍。

 

其次,五年200億美元投入作用有限。2014年美軍曾經針對俄羅斯搞了一個“歐洲威懾倡議”,到2020財年一共花費了220億美元,但這些投入並沒有在歐洲形成集體對抗俄羅斯的局面。五年200億的投入能否實現也有不確定性。2021年美軍軍費一共增長25億美元,而在太平洋一個地區就要投入22億美元,實際投入不一定能夠滿足美軍的全部願望。

 

第三,亞太地區國家並不會一味地選邊站。日本、韓國加入了沒有美國在其中的RCEP,表明這兩個國家與中國打交道時非常重視自身的經濟利益,並不會為了美國的戰略利益而不顧一切地犧牲自身利益,美軍若想在這兩個國家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和第一艦隊都存在難度。新加坡已經多次表態不想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選邊站。印度即使希望美國幫助自己,也並沒有全身投入美國的懷抱,不放棄與中國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邊境問題,與美國的內心希望有一定落差。越南、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堅持與中國談判簽署《南海行為準則》,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不附和美國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上述動向表明,對於美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域內國家響應的程度是有限的,並不都想綁上美國的戰車。

 

相較於中國的規劃、計畫而言,美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是一個中短期的設想,未來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投入與發展還有許多不確定性。但總體而言,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威懾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只會加大,不會減小。對於中國而言,重要的是發揮國家和軍隊建設的整體戰略設計優勢、長期規劃計畫優勢和上下各級執行力的優勢,加速發展,堅定不移地完成建軍百年奮鬥目標、2035年信息化軍隊建設目標和2050年左右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目標,以經得起任何驚濤駭浪的考驗。



(作者是中國軍事專家,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