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謀定而後動”之前的兩岸機遇

時間:2021-02-24 台湾



拜登總統就任,舉世咸信美國對華政策必有調整。然而,美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及國防部印太安全助理部長,均尚未提名。亞洲政策鐵三角,僅國家安全會議主責資深官員到職運作,而內閣部會相關官員從提名到就任,亦需時日。

 

拜登總統2月10日親訪五角大廈,除指示成立可多達15人的“中國政策任務編組”,要求針對國防建軍相關課題進行通盤研究,著重全政府、跨黨派、通友盟的整體性,並在四個月內提出整體對中政策的建議。

 

從上述各項時程推估,今年6月前美國尚不會有一盤棋的對中戰略出台。預計實體舉行之G7峰會亦在6月,拜登或可就“民主高峰會”初步商談。在此之前,對引頸企盼的美國友盟及敵國而言,愚昧者可靜待其果,再作道理;怠惰者將被動觀變,隨機調適;奮進者當依己之利,主動型塑。

 

從美國大選前至今的半年時光,美國政學界有關對中政策的檢討與建言之多,觀點之異,對國際與兩岸關係的研究者而言,各有擅場,目不暇給。“布魯金斯研究院”去年底發表《美對中政策之未來:給拜登政府之建言》,“對外關係協會”今年初發表《美中台:避免戰爭之戰略》,集建制派諸子,合中國通百家之言,雖非官方立場,必有政策影響。

 

美國務院政策規劃處在特朗普卸任前發表之《中國挑戰的要素》文件,對照“大西洋理事會”月前出版之《更長的電報:邁向美國新的對中戰略》,則顯當前美國菁英對於“中共行為之根源”邏輯思維基礎的相異基點,拜登政府欲在短期內求得長期對中戰略方針,實為挑戰。

 

北京所傳達對美戰略思維,亦有軟硬交錯,奇正之變;既有習近平“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的講話,也有新華社“中美關係大局毀不得”、“人心相通之橋拆不得”、“經貿往來之勢擋不得”及“科技交流之路斷不得”的四篇系列評論。

 

在美中探索關係重定位的未來數月,台灣對兩岸關係的處理,實為關鍵。“遇到壓力不屈服”是從蔣介石以來沒變過的基本策略,“得到支持不冒進”是70年來改不了的殘酷現實,毫不稀奇。“親美而不扈從”與“和陸而持對等”,卻不是每位政治人物皆有之民族氣節與智慧能耐。

 

“疫情受到有效控制的時候,兩岸人民逐漸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是兩岸關係緩和與重建的最低標準。何謂“有效控制”與“逐漸恢復”卻是須由兩岸共同協商的功能性與事務性議題,一定要等到拜登與習近平搞定兩強對局原則之後,才開始談嗎?

 

拜登除夕與習近平通話後,曾表達擔憂如果美國不採取行動,中國就會“吃掉我們的午餐”。中國大陸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至於想不想吃美國的午餐,則是更深遠的華夏戰略課題,也是台灣無法閃躲的必修課程。



(原發於台灣《聯合報》)



(作者是台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