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福德:從不相信什麼翻譯理論,翻譯其實類似“靈媒”

時間:2021-04-22 歷史與文化




早先聽說英國漢學家、翻譯家閔福德(John Minford),是因為他和岳丈大衛·霍克斯(David Hawkes)一起翻譯《紅樓夢》,霍克斯譯前八十回,閔福德譯後四十回。當時關注的焦點都放在霍克斯身上,沒去留意閔福德。因為前幾年白先勇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翻案”,認為高鶚、程偉元整理的續書,不可低估,這令我聯想到翻譯後四十回的閔福德,便電郵詢問白老師是否認識他。白老師回郵說:“我在香港遇見過Minford,我們一見面便大談後四十回,他跟我的看法一致,認為四十回寫得很好,我很高興。”看來,他倆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


於是我繼續追蹤閔福德,看了一些他的訪談,覺得此人經歷奇特,非比尋常,是個妙人、奇人、“怪人”。他曾經是個嬉皮士,和傳統紳士霍克斯迥然不同,但霍克斯對其大為賞識,不然的話,也不會把女兒許配給他。他覺得在城市裡做教授什麼的,很無趣,於是50多歲的時候,和太太一起到法國買下一個葡萄園,過了五年逍遙日子,錢花完了,又回到大學教書。他的老嬉皮精神一直保持著,不因年紀增長而消退。閔福德今年才75歲,看照片滿頭銀髮,比實際年齡蒼老很多,這點倒是出乎意料。 


閔福德的妹妹是個著名的“靈媒”,或稱通靈者,她可以和死者的靈魂溝通。在西方,這是個職業,非迷信兩字定論,很多人來找她和死去的親人交流。因為她很有名,大概也很“靈”吧,生意很好,收費很貴。“妹妹賺的錢比我多”,閔福德承認。他可能受到妹妹的影響,或者他們家族基因就有通靈的秉性,閔福德相信翻譯工作其實類似靈媒。譬如說,他翻譯《紅樓夢》,似乎可以和死去兩百多年的曹雪芹交流,進入到他的心靈世界,替他代言。這個觀點有點類似投胎轉世。閔福德認為這是他自己的經驗之談,他也從來不相信什麼翻譯理論。他自嘲自己“不講理”,在翻譯界已經“臭名昭著”。


我們進一步推想,當一種媒介轉化成另一種媒介,如果其過程幾乎沒有損耗,或者說看不出轉化痕跡,達到“化境”,那就應該類似靈媒的感覺。孫道臨為電影《哈姆雷特》配音,就是一個例子,孫道臨簡直就是哈姆雷特的化身,就像哈姆雷特本人在說話。


除了霍克斯,柳存仁對他的影響也很大。他1976年賦閑在家,翻譯,彈琴,和兩個孩子玩(與第一任妻子所生),就是不願找一份正式工作,他的母親犯愁了。一天,母親看到澳洲國立大學招聘講師的廣告,就替兒子寫信去問。閔福德不抱希望,因為他沒有博士學位。結果信轉到柳存仁手上,他得知閔福德和未來的岳父正在翻譯《紅樓夢》,就給霍克斯寫信,安排好一切,讓閔福德來跟他讀博士。他實在幸運,第一個恩師成了他的岳父,第二個恩師柳存仁則把他“當兒子般看待”。


閔福德跟隨柳存仁時,他倆花半年時間研習宋詞——“每個星期三下午他都給我朗誦宋詞,而且往往熱淚盈眶,我也難以自已。他每次都分給我半個蘋果,也常常引用《易經》內的字句鼓勵我。”這或許為他後來花12年翻譯《易經》種下了遠因。


閔福德還翻譯了《聊齋》和《易經》。他認為《易經》是一本非常奇特的書,過去40年來,他面對一些重大決定時都會參考它。“我不是用《易經》來占卜,而是遇到問題就查詢一下易經八卦,看看卦象裡所包含的哲學理念和建議,從而在行動時予以借鑒。”很多年前,物理學家兼詩人黃克孫翻譯過《易經》,他特別避開十翼,而只用原來的經文。據我所知,黃先生會用《易經》占卜算命,但輕易不肯演示,怕洩露天機吧?


閔福德和香港有緣,曾在香港多所大學任教過,並極力推動香港文學的翻譯。他認為劉以鬯的《酒徒》是最好的香港文學。他也欣賞西西的《縫熊志》,稱它為“後現代志怪小說”。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作家)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