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微茫度此生——悼念古兆申先生

時間:2022-01-20 歷史與文化

 

昆曲大師張繼青走了沒幾天,香港作家、學者、昆曲推廣人古兆申(古蒼梧)先生1月11日也走了。他們兩位的去世是昆曲界的重大損失。

 

(圖片來源自網絡)


古兆申1945年生於廣州,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與小思、石琪等同為戰後第一代在香港成長的作家。1970年,他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81年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在巴黎索邦大學修讀法國現代文學及哲學課程。他先後與友人創辦並編輯《盤古》、《文學與美術》、《文美月刊》、《八方》和《文化焦點》等刊物;又曾任香港《大公報・中華文化周刊》主編、台北《漢聲雜志》主編、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部學術總監。後期,古兆申把主要精力放在昆曲的研究和實踐上,為浙江昆劇院、蘇州昆劇院、上海昆曲院改編昆曲劇本,他在中國昆曲界受到廣泛尊敬。

 

古兆申溫文爾雅,有老派文人的氣韻,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2007年10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新落成的國家大劇院連演三晚。看完戲,臨走那天,因是下午的航班,我就約了古兆申先生上午去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社”品茗聊天。古先生會吹昆笛,也會唱曲,且小生、旦角皆能。每個周六,他和曲友在香港都有雅集。古老師是個慢性子,慢悠悠的人最懂得時間。除了拍曲自娛,他還抄經修行,寫一手好書法。那天我倆趕了個早,進了中山公園、步抵來今雨軒還不到九點,成了首批茶客。我們擇位在庭院的古槐樹下,點了兩杯六安瓜片,四塊棗糕。秋光清寂,實乃頤養心性。話說“來今雨軒”,不是平常之地,“客來過,年月偏多”,它見證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諸多重要事件,不一一列述。原匾為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題,現所懸橫匾為近代大學者郭風惠書寫。茶社2005年恢復,是喝茶的絕佳場地。中山公園內,園西還有一處來今雨軒飯莊,與園東來今雨軒茶社兩碼事,別混淆了。半杯瓜片入口,古先生來了興致,主動提出要清唱昆曲,是《桃花扇·訪翠》裡的“錦纏道”。錦纏道曲牌最是優美,每次聽了,令我作十日思。古先生怕引來路人圍觀,沒有放開唱,壓低了音量,但其行腔歸韻,頗為正統。接著,他又唱了《牡丹亭·拾畫》裡的“錦纏道”,古先生說,打北昆白雲生起,舞台上表演《拾畫》就不唱“錦纏道”了,甚是遺珠之憾。所幸,青春版牡丹亭恢復了這一曲牌,他對青春版裡柳夢梅的扮演者俞玖林甚為欣賞,俞玖林那把嗓子天生是吃巾生飯的,尤其高音挑起來的時候驚心動魄,有股攝人的美感,雖高亢但溫潤,仿佛聲音裹了一層綢緞。昆曲小生高低音起伏很大,甚至直起直落,美就美在“陡峭”二字,俞玖林深得陡峭三昧。他唱的“錦纏道”高亢低回,上下自如,尤其“敢斷腸人遠,傷心事多”一句令人黯然銷魂。

 

實際上,最早把俞玖林推薦給白先勇的就是古兆申,白先勇提到青春版,總是用開玩笑的口氣說古兆申是“始作俑者”。白先勇廣西人,古兆申廣東人,與昆曲大本營江蘇昆山八杆子打不到一起,他倆互相打趣:“昆曲本不該兩廣人來推動的,我們是越俎代庖呀!”此話倒也令人深思。

 

(俞玖林(右)2002年在香港飾演《驚夢》裡的柳夢梅。俞玖林供圖)


古兆申去世後,俞玖林悲傷寫道:“2002年,是古老師發現了在昆山周莊古戲台演出的‘小蘭花’班,是古老師帶著我們去了香港,白先勇先生才看到了我演的《牡丹亭‧驚夢》,才有了青春版,才有了後來的一切一切……願古老師一路走好!”

 

人生無常,古兆申2009年大病一場。2016年10月,我電郵古老師,問候他。古老師回郵說:“我自2009年大病之後,主要在家調養身體,活動盡量減少,出遊、看戲或開學術會議,多已卻步。不過,去年還是為浙江昆劇團改編了《紫钗記》,在杭州和香港演出之後,據說明年要去台北。我希望這個戲碼不斷有演出和提高的機會,後面的事,我也沒有精力參與太多了。你若有機會來港,盼能見面。”我和他接著的往來電郵,都是談他心愛的昆曲。

 

雖在病中,古兆申念念不忘的還是昆曲。他寫道:“小時看香港編劇唐滌生改編的粵劇《紫釵記》,哀怨纏綿,劇力萬鈞,十分感動。其後看昆劇演出,發現當今舞台傳承者,僅《折柳‧陽關》二出,曲文聲情並茂,表演細致優雅,想像全劇展現,應甚動人,何以凋零如此?翻查文獻,明清記《紫釵》演出,並不多見,且絕大多數只記《折柳‧陽關》二出,全本幾阙如。”

 

昆曲《紫釵記》在舞台上的命運,遠不如《牡丹亭》,古兆申覺得這裡面一定有原因,他翻遍文獻,發現原來明清文人對此劇頗多非議,或云詞不合律,或嫌用典過多,或貶關目少趣,不一而足。古兆申下了一番功夫,改編《紫釵記》,使其適合演出。

 

古老師告訴我,浙昆當家旦角王奉梅對他的改編本非常認同。其實早在1987年,浙昆就排過全本《紫钗記》,當時王奉梅和陶鐵斧主演,但是因為黃衫客這個角色來無影去無蹤,風格不統一,變成了劇本的硬傷,最後沒有公演。王奉梅坦言:“原本對於《紫钗記》我幾乎失去了興趣,但是這次古兆申先生把黃衫客的所作所為表述得很好,讓我再度對這出戲有了興致。從53折濃縮到10折,古先生裁剪得精妙。”

 

遺憾的是,古兆申改編、浙昆演出的《紫釵記》(汪世瑜、王奉梅擔任藝術指導,青年演員曾傑及胡娉主演),也沒能如古兆申所願,常演不衰。不過,古兆申的努力,有目共睹,大家懷念這位儒雅的君子,感謝他對昆曲的諸多貢獻。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作家)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