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公報投鼠忌器 未來可能分裂為兩股勢力

時間:2021-05-11 經濟與科技



G7是一個老貴族俱樂部,只容許最先進並富有的國家參加,他們不時聚在一起,研議這個地球是否出現了什麼變化,可能威脅他們的利益與權位?今年的答案依然沒變:中國威脅了他們。

 

不過,最重要的不是這個答案的本身,而是應對這個答案時,從他們體內就可隱隱感覺到的深重的無力感。

 

正是由於這一尷尬的境況,G7在倫敦舉行的外長會議縱然發出了一萬兩千字的公報,不只談新疆、西藏與香港,還把台灣都搬了出來,它對中國的震撼卻依舊十分微弱,微弱到北京只讓外交部發言人發表一段簡短文字,批判它仍在“搞開歷史倒車的集團政治”,就結束了。

 

G7的力量其實還是頗為驚人,它們的GDP加起來仍佔到了全球GDP的45%。如果再加上這次也受邀的印度、韓國,那就正好超過了50%。因此,北京與莫斯科的領導人,絕不會將這些老的地球統治集團看得太輕。

 

問題在於中國卻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引擎,依據IMF的成長數據,彭博社預估,在2026年之前中國將至少提供20%以上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在美麗的外交詞藻背後,其實都是利益的算計,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真的跟中國過不去,因為每一個G7的會員,都跟中國的經濟深度交織。

 

這形成了一幅奇異的風景,拜登在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的虛擬視頻上宣示“美國回來了”之後,跨大西洋的政治同盟看似重回過去的軌道,但經濟上這七國的利益卻不綁在一起。特別是像日本、德國、意大利這幾個仍然以製造業作為支柱的國家,其與中國供應鏈的糾纏與互補,遠遠地深於美國。於是,在政與經之間顯著的歧異,讓G7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麼和諧與一致。

 

這次,G7公報史上首次出現了台灣的名字,彷彿是一件驚動天地的大事,但仔細一看,卻與上個月“拜菅會”後的“聯合聲明”同樣語焉不詳,說他們“重視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雙方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但這個“重視”不過是一種沒有牙齒的表態,只會招來北京的一頓白眼。

 

關於台灣的另一件事情則是,“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論壇與世界衛生大會”。但這個部分,卻恰恰反映了G7自身存在的弔詭。

 

G7是一個自外於聯合國體系的權力組織,它表面上關注經濟事務,但經常籌謀與經濟無關的地緣政治、甚至是軍事爭端大計。它與聯合國的宗旨與性質,其實是相互衝突甚至是直接抵觸的。

 

G7的成員國除了後來加入的加拿大,其餘都曾經是一個擴張性的殖民帝國,因此無論如何遮蓋與掩藏,各國的殖民歷史與內在依然是G7最濃重的底色。甚至於,這裡頭都是發動或參與了世界第一、第二次大戰的主要國家,正是因為他們過去的行徑,才造成戰後必須建立聯合國,以維繫全球集體安全。

 

亦即,聯合國是一個防止弱小的國家被欺凌或壓迫、並預防戰爭爆發的普遍會籍組織,而G7卻正是聯合國成立之前,為謀求自身利益、素來在全球各地刮取、掠奪資源,並造成被殖民、欺凌的國家或民族痛苦不堪的特別權力團伙!兩方可以說在本質上,就是對立而矛盾的:聯合國為貧窮與積弱的小國發聲與行動,但G7卻全神貫注於如何維繫、擴大大國權力。

 

現在,當這個由曾經是全球動亂根源的國家所組成的組織,表明台灣應該被納入到他們所鄙夷的聯合國底下的世界衛生組織時,就透露了黃鼠狼向雞拜年不安好心的氛圍。

 

因為台灣正是如今它認定為最大威脅的中國的國殤,在這個還在炙痛、遠未復原的傷痕上狠狠地灑上一把鹽巴,無疑最能刺痛中國,從而期待它因此鑄下難以挽回的錯誤。

 

但就如前述,由於經濟的深層綁定,讓G7任何針對中國的政治行動,都處於投鼠忌器的僵局與兩難之中,連教唆與主導這場反中宣言的美國,都必須向媒體一再聲稱,並沒有要成員國“選邊站”,美國的目的也不是要“圍堵”中國或“壓制”中國。整份公報,竟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制裁行動。

 

從這一次G7所展示的“尺度”,已可作出如下結論:美國可以聯結的力量,就僅止於此了,歐洲盟友賣了面子,暫停了中歐投資協定,並發出了一份不痛不癢的譴責中國的公報,還搬出台灣讓中國感到十分不快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別的可做了。等風頭過了之後,投資協定還是得完成批准,因為真正可讓歐洲經濟復甦的,並不是美國。

 

可見的發展大約會是,G7分裂為兩個勢力,德法意將袖手旁觀,不插手美中的較量,只剩英、日與加拿大三個核心盟友還將聽美國驅使,但這三者受到的經濟損害,恐怕也將最大。



(作者是台灣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