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印重啟自貿談判 歐盟藉機“敲打”中國

時間:2021-05-11 歐洲




歐盟真會挑時候!

 

正當印度新冠疫情大爆發、幾乎每天新增病例都在40萬例左右的時候,在峰會上歐盟與印方宣布重啟自貿協定磋商。據說印度總理莫迪原本計劃親赴葡萄牙出席5月8日的歐盟峰會,遺憾的是,基於疫情的原因,莫迪只好與27國領導人在綫上“遙相呼應”。

 

廣東話有句俗語叫“趁你病,攞你命”,翻譯成普通話就是“趁你病的時候要你的命”。當然,歐盟還不至於如此下作,而且歐印之間的共識也是你情我願的,不存在“趁人之危”的嫌疑。儘管如此,歐盟仍然有拿印度針對中國的意味,拿印度當槍使的感覺。只是,印度肯定不會這麽認為,心裡在說“誰利用誰還不知道呢!”

 

中國是歐印的共同“敵人”?

 

據德國媒體報導,歐印雙方在“對抗中國”上存在共同利益;對於中國的“影響力擴張”,布魯塞爾和新德里不能“袖手旁觀”。原來,歐印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中國。問題是,印度的這個“敵人”,在該國陷入“人間煉獄”的時候,正忙著給鄰國運送大量的抗疫物資呢!

 

歐盟是在叫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議會審議的不久之後,向印度拋去橄欖枝的。問題是,歐盟這時機也選的太不是時候了。印度總理莫迪連赴現場開會的可能性都沒有,還會急於重啟已擱置八年的自貿協定?請問,眼下的印度難道不是更迫切希望收到氧氣瓶、抗疫物資及疫苗嗎?中國人說,待朋友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歐盟的舉動連“錦上添花”都談不上,實際上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純粹是從己方利益考量。

 

歐印找到“一帶一路”的替代方案?

 

會上,歐印雙方還簽署了一項全面互聯互通夥伴關係計劃。印媒稱,這項計劃未來將向印度、非洲、中亞國家等提供“一帶一路”倡議的“替代方案”,相當於“將了中國一軍”。印度對於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一直持觀望或反對的意見,原來不是“一帶一路”不好,而是不想由中國主導,一直在尋求“替代方案”。現在歐盟提了一個,先不說如何做,就等於“將了中國一軍”,其心可知。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印仍有很多潛力有待開發,其中最大的潛力在貿易和投資領域。話說的沒錯,因目前歐印之間的2020年雙邊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總額僅為960億歐元,而中歐2020年的貿易總額達5860億歐元。對此,德國有媒體還比較冷靜,認為對歐盟而言,想讓印度代替中國有些艱難。

 

歐印自貿協定要談多久?

 

先不談印度究竟能否代替中國在歐盟經貿中的地位,歐印經貿可供挖掘的潛力如何,就是這個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都沒信心的國家,拿什麼跟歐盟談自貿協定?一般來說,RCEP是屬於開放層次較低的多邊貿易安排。以印度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歐盟商談較高層次的自貿協定,單就關稅減免這項,雙方的差距太大。以世界第二經濟體的水準,中國與歐盟之間的投資保護協定,尚且談了七年35輪;可想而知,歐印之間的自貿協定要談多久?歐盟會放著中國這個現成的最大貿易夥伴不理,而去等待一個不知猴年馬月才能符合條件的談判結果?



要在歐印之間搞“一帶一路”的替代方案,還是先把印度自家的路搞好了再說。論外資赴印投資基建之難,仍記得2015年印度招標建造高鐵,中國十拿九穩中標而半途被日本“截胡”。這個項目是從孟買到艾哈邁達巴德,全長505公里,投資170億美元,預計2023年正式投入運行。當時中國輸標了,挺沮喪,現在回頭想想,還得感謝日本。原因是印度的徵地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條高鐵需要1400公頃的土地,到了2020年,徵地才進行了1%。這有點像印度建造國產航母的速度,作為外方的日本,不吐血才怪。

 

中國被稱為“基建狂魔”,在高鐵建設上得以充分彰顯。自京津高鐵於2008年通車後,中國正式邁入時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鐵應用時代,至2020年底總里程達3.79萬公里,其中營運時速可達300公里的總里程超一萬公里。妥妥的世界第一!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並非被一棍子打死

 

歐洲,尤其是老歐洲,不可能腦子這麼不清醒。可是,在對待《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問題上,只有德國總理默克爾腦子最清楚。默克爾5月5日以視頻方式出席德國聯邦議院基民盟和基社盟黨團的一場會議時強調,這項大規模的投資協定(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為互利的貿易奠定了基礎,讓歐盟在市場准入方面獲得更多的互惠。今年9月默克爾就要卸任了,之後德國政壇將如何走向?這種走向將如何影響到中德、中歐關係?充滿變數,也難以預料。

 

其實,《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並沒有像某些輿論宣傳的好像被一棍子打死了,近日歐盟出來澄清說,外界曲解了歐盟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的意思,即“暫緩”並不代表“中止”協議。不過,可以想見,在目前的氣氛之下,中歐投資協定好事多磨,還得中歐雙方進行一番新的博弈。關鍵看,在默克爾卸任前還剩下四個月左右的時間裡,會否有峰迴路轉的機會。



老歐洲要適應新中國的崛起

 

中方在《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時做了較多的讓步,歐洲企業投資中國14.1億人口的市場,其機會遠勝中國投資者進軍歐盟五億人口的市場。道理很淺顯,關鍵還是被意識形態、所謂的價值觀及文化差異所干擾。此外,西方人對於中國的發展還不願意接受恐怕也是因素之一。

 

老歐洲一百多年前已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了,已經讓位給大西洋彼岸的新世界國家——美利堅合眾國;一百多年之後,對於東方古老國家的重新振興,心態還調整不過來嗎?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