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需要來自新疆和西藏的新面孔、新聲音

時間:2021-05-13 歷史與文化


5月12日歐美多國舉行聯合國會議討論新疆問題,繼保衛新疆棉花後,關於新疆和西藏的議題又開始熱炒。孰是孰非,並不是本文要判斷的焦點。但筆者想提供另一個視角,揭示出通常會被輿論所忽視的新疆和西藏問題所隱含的另一種“中國夢”的含義。


回顧2013年,由東方衛視主辦的首屆“中國夢之聲”大賽進行了總決賽,李祥祥有些意外地登頂,西藏歌手央吉瑪屈居亞軍,艾菲獲得第三名。從比賽進程來看,央吉瑪沒能最終奪冠,令人遺憾。在最後一輪,儘管央吉瑪在場內400人觀察團的投票結果中領先,但起決定作用的四大導師,居然無一例外地投向了李祥祥,如此一邊倒狀況,在整個“中國夢之聲”的比賽進程中,似乎是第一次。


如果只看對歌曲的演繹能力,看場上的表現,央吉瑪應該沒什麼爭議地成為冠軍。央吉瑪的演唱屬於另類的帶有民族特色的小眾唱法,給人耳目一新的“神話”感覺。相比之下,其他各位歌手,大都走通俗流行路線,雖然他們在演繹歌曲內容等各個方面,也不乏功力,但總體比較下來,都缺乏強烈的原創特性。



但同李祥祥相比,央吉瑪確有一些“劣勢”,然而不是在歌唱方面。李祥祥是安徽人,身份算正統的漢族,又在單親家庭中由貧窮的父親含辛茹苦撫養長大。從“中國夢之聲”主辦方的“造星”角度看,這樣一個冠軍形象,相對於擁有門巴族背景,信仰藏傳佛教的央吉瑪而言,似乎是“政治正確”的選項。


而且對於現實的商業唱片公司和造星集團來說,一切都要轉化為利潤來評判。號稱“翻版羅志祥”的李祥祥活潑帥氣,是打造流行音樂偶像的最佳人選。而央吉瑪儘管外形清純俊俏,對音樂和歌曲演繹得更好,但她舉止言談偏於保守,缺乏娛樂觀眾營造氣氛的外露型煽情能力。儘管她長期在北京讀書學習,或許已部分地被主流文化重塑,但還是面臨了某些文化上的屏障。


“中國夢之聲”這場名稱別致的大賽,終究未能把一位來自青藏高原的稀世天才歌手捧成冠軍,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迄今為止的“中國夢”可能仍在多元文化的包容力方面有所欠缺。


多年以來,中國國內眾多依附於各種利益團體的代理文人和精英人物,鸚鵡學舌般地集體發聲,一邊積極捍衛各種既得利益,一邊終日抨擊美國的霸權及其文化輸出,指責在美式市場機制的不斷薰陶下,中國人日漸集體性地喪失了文化自主能力、自我思考力和判斷力。但與此同時,我們在“中國夢之聲”集體狂歡的最後高潮中,竟然也沒能看到體現本土文化自主性的代表精英群體,能夠對自身文化做出一點更深刻的反思。


如果一種文化,批評那些外來者憑藉文化優越感在無形中對本土文化產品展開的無情的規訓和懲罰,卻又無視那些本土精英群體居高臨下對本土文化中相對弱勢的群體進行的更加無形的規訓和懲罰,那麼這顯然不只是“中國夢之聲”的遺憾,更是“中國夢”的遺憾。


回顧1949年,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地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時刻,他所期待的,顯然並不是千篇一律的人民形象,而是地大物博的新中國所蘊含的更加豐富多彩的人類形象,是社會主義遠比資本主義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理念,甚至還有超越世俗觀念的對世界和人類終極命運的熱切關注。


很顯然,“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道路,並不會圍繞精英群體的價值判斷而展開。而由極少數人的利益計算所決定的優勝者形象,到底能否代表人民,代表中國夢的聲音?這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中國需要來自新疆和西藏的新面孔和新聲音,需要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更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這才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作者曾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現為獨立學者)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