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攪局”歐洲 中歐關係面臨震蕩

時間:2021-05-24 美國


分隔大西洋兩岸的美歐,在特朗普時代,因北約軍費分攤、雙邊貿易糾紛及俄德能源合作等因素,陷入二戰以來關係最不和諧的狀態。美國新政府上台後,儘管拜登曾經認同普京是個“殺手”,將俄羅斯定位為“美國最大的威脅”,卻在4月,提議要與普京舉行峰會討論雙邊關係。5月19日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美俄外長趁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出席會議的機會會面,為兩國元首峰會探路。同日,美國國務院還宣布,放棄對俄羅斯與德國合作的天然氣管道項目“北溪2號”(Nord Stream 2)德方公司及負責人的制裁,緩和與德國的緊張關係,為6月份將舉行的歐美領導人峰會營造氣氛。有了上述一系列操作與鋪墊,拜登政府重建美歐及美俄關係的序幕已拉開。


(5月19日,美俄外長於冰島雷克雅未克舉行會談)


美國針對歐洲的新一波“攪局”,勢必牽動原本的歐洲地緣政治及敵友得失,致使歐洲政治版圖移動,並改變全球格局。在這個醞釀重大變化的前夜,一些突發事件時有發生,也就見怪不怪了。5月23日,一架愛爾蘭瑞安航空公司的客機計劃從希臘首都雅典飛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但當其飛經白俄羅斯上空時,遭到白俄羅斯米格29戰機伴飛並迫降。這件可能打亂美國如意算盤的事件,相信還只是開始。

 

更重要的是,美國重啟美歐及美俄關係,必將波及到中歐關係。

 

歐洲政客及小國開始拆中歐關係的台

 

自歐洲議會5月20日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批准程序後,波羅的海小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立陶宛5月22日宣布退出中東歐與中國的“17+1”機制。前者是特朗普時代中美關係緊張及美歐關係發生齟齬時,中歐關係走近的重大成果;後者是自2012年起中國與中東歐建立的領導人會晤機制,每年一次,由中國國務院總理和中東歐國家的政府首腦或有關領導人出席。上述事件無疑將給中歐關係造成震蕩,為中歐關係增添新的變數,給中歐關係未來走向敲響警鐘。

 

制不制裁由“美國利益”說了算

 

“北溪2號”是橫亙在美國心中的一根刺。美方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認為該項目“對歐洲和美國而言都是一個壞主意”,它將削弱歐洲以及烏克蘭和北約歐盟東部國家的能源安全。在替烏克蘭及北約盟友設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後,美方藏著為自己謀利的“貓膩”,即美國對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但俄羅斯天然氣比較便宜。

 

今年1月特朗普下台前宣布对俄罗斯籍“命运女神号” (Fortuna)铺管船执行制裁措施,並揚言要制裁德國的相關公司,以迫使已經完成九成多的“北溪二號”項目停工。但拜登政府卻於5月19日宣布放棄制裁德國公司和公司的行政總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為豁免這些制裁申辯,稱此舉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且反對“北溪二號”的立場不變。

 

獲悉相關消息後,俄羅斯官員暗示,本次豁免可能有助於華盛頓修補與莫斯科的緊張關係。可見,美國的這個動作明顯是“一石二鳥”,而且已經見效:既討好俄羅斯,為拜登與普京的會晤營造氣氛;又安撫歐洲尤其是德國,並對歐洲與中國投資貿易中有可能出現的損失做出象徵性的補償。

 

美歐貿談成果將對中美下階段談判構成壓力

 

在解決美歐貿易糾紛方面,雙方的談判也在積極推進,並可望取得進展。美國貿易代表戴琦相信,有望與歐盟解決飛機製造補貼與鋼鋁關稅糾紛。戴琦本月中出席國會眾議院撥款委員會聽證會時稱,尋求在為期四個月的暫停加徵關稅限期屆滿前,解決歷時17年的美歐飛機補貼爭拗問題,有關限期將於7月屆滿。美方在雙邊貿易談判中這種“先歐洲後中國”的套路,就是想用美歐達成的協議來壓制中方,其中難免有所謂的“毒丸條款”,即美歐達成的成果同樣在中美協議中適用,企圖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孤立中國。政府補貼與鋼鋁關稅等問題,在中美之間的貿易中就存在嚴重分歧。

 

歐洲政壇的穩定與平衡將被打破



中德關係及中歐關係將出現震蕩,除了美方“攪局”外,德國總理默克爾即將於今年9月離任,也是個重大變數。在任近16年的歐洲政治女強人,默克爾是中德國關係與中歐關係的“壓艙石”人物。當《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遭歐洲議會凍結後,默克爾還表示“願為協定每個字擔保”,可惜日益民粹化的歐洲議會聽不進這樣的聲音。所以,缺乏默克爾這樣的政治家和政治強人,歐盟將會失去方向。而一個缺乏自主性的歐洲,大概率將更加親美,服從於美國的大戰略。若美俄關係有所改善,歐洲在安全方面的壓力將大大減輕;如此,歐洲還可能配合美國,在印太戰略中插上一腳。這樣,以美國為首的“聯盟”圍堵中國,算是達到“理想”,算是把圈子給畫圓了。

 

英國脫歐後,原來的德英法三駕馬車,只剩下德法雙頭馬,而法國馬克龍政府因國內改革推進艱難,對外關係也鮮有建樹。法國力主歐盟建立歐洲部隊,擺脫對北約的依賴,與美國保持獨立性等方面將在歐盟中繼續發揮作用;可是其經濟實力較弱、國內問題成堆,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法德轴心”中只能扮演着相对弱势的角色。

 

中歐關係有待多方面突破

 

儘管歐洲議會通過了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議案,然而在中美競爭、對抗、合作的大格局下,歐洲仍然是中國可以也應該極力爭取的合作夥伴。從美方的動作可反證中歐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的至關重要。中歐關係仍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歐洲是中美博弈的主戰場之一。



面對中歐關係的未來變數,中國可考慮在如下方面尋求突破。

 

第一,在與歐盟理事會、歐洲委員會及歐洲議會等歐盟機構繼續保持溝通合作之外,重點針對老歐洲的一些友好國家,如德國、意大利、希臘、荷蘭、瑞士等國,深化雙邊經貿交流,升級雙邊自貿協定;在這些國家的外交機構、商務團體、友好協會等要動起來,多做一些有利於發展兩國關係的工作。同時,加強與歐洲友好國家的地區、州份、地方政府的來往與交流,在經貿、人文、旅遊、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入、細緻的工作。

 

第二,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機制“17+1”因立陶宛的退出回到“16+1”,仍然是中國與中東歐關係的重要平台。近期的合作重點應放在抗疫與經貿兩個領域,以期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第三,撇開歐盟最高一級的機構外,中國應將工作重點放在歐盟的經貿團體、商會上面;同時,邀請歐洲議會中的對華友好議員參訪中國,包括新疆、西藏等地。本次歐洲議會投票表決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時,有30張反對票,58票棄權,這88名議員就是重點邀請訪華的對象。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