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訪歐構建對華包圍圈 中國如何突圍?

時間:2021-06-11 大陆



 

隨著美國總統拜登攜第一夫人吉爾登上空軍一號,開啟上任以來的首次外訪——歐洲之行的那一刻起,接下來的八天時間,美歐及美俄將如何互動就成了全球的焦點。拜登歐洲之行興師動眾,高調張揚,聲稱將會晤數十個歐洲領導人,可目的卻是“劍指中國”(德國媒體用詞)。這是為何?

 

如果說,拜登上台四個多月,除了防控本土新冠疫情、調整國內政策及鋪墊對外策略外,接下來將是目光向外,著手踐行“聯歐拉俄抗中”戰略了。從這個角度觀察,將拜登的歐洲之行稱之為“新冷戰探路之旅”也不為過。

 

上飛機前,拜登再次對媒體強調,他的目標是“加強聯盟,向普京和中國表明,歐洲和美國是緊密團結的。”可見,拜登訪歐針對中國只是其中一項內容,另一主題是與俄羅斯接觸。美俄雙方通過面對面交手後,探討往後是否存在“相向而行”的可能;即使仍各說各話、各行其是,也可以通過“掰個手腕”,讓對方感受到己方的力量。

 

美方構建對華包圍圈 中國“壓力山大”

 

對中國而言,先不說歐洲是否能形成對華統一戰線,正如德國外長馬斯所呼籲的“歐洲加強同美國的團結”,“制定跨大西洋統一戰略”;也先不說俄羅斯是否會在這場美國的拉攏下,轉而“親美疏中”;就拜登政府這一套有別於前任的“大包圍”與“固樁”動作,委實令中方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若拜登此行基本達到其“聯歐拉俄”的戰略意圖,那麼,美國對華包圍圈,就有五眼聯盟、七國集團、亞洲“四國機制”、印太戰略及歐洲聯盟等等。

 

面對如此嚴峻的外圍環境,中國應如何自處與因應?以史為鑒,對照現實,中方的突破點在哪?



先看拜登的歐洲之行第一站英國。拜登9日抵達英國,10日與英國首相約翰遜會晤。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兩國簽署新版《大西洋憲章》,強調深化多項議題的合作,包括兩國同意在貿易、人員流動、重要科技、情報等八項領域共享利益,並共同應對疫情、網絡安全威脅、打造全球貿易體系和捍衛西方民主等挑戰。舊版的《大西洋憲章》是邱吉爾和羅斯福於1941年發表的聯合聲明,闡述對二戰後所謂民主世界的願景。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英美的新版《大西洋憲章》不太可能具有“1941年憲章”同樣的歷史意義。

 

英國“全球化” 中英合作空間大

 

二戰開打至今過去超過80年,冷戰結束也超過30年。近日已有輿論指出“美歐關係回不去了”;同樣道理,英美關係還能回得去嗎?據報導,約翰遜對拜登說不喜歡“美英特殊關係”的說法。理由很淺顯,二戰期間到冷戰時代,英國是歐洲的龍頭;80年過去了,除了國力此消彼長外,英國已脫歐,脫歐之後國家的方向如何?還能夠總跟在美國背後,單靠美英“特殊關係”過日子嗎?顯然,英國要有所思考。正如媒體表示,約翰遜正試圖以“全球化英國”的願景取而代之,正是此理。

 

近年來,中英關係因香港問題惡化。當地時間6月10日,英國政府發表第48份香港問題報告,對香港事務指手畫腳。中方已向英方提出嚴正交涉。儘管如此,在英國“全球化”的進程中,尤其是英國在向亞太轉向的過程中,中英仍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就不知道,英國每每拿香港問題向中方發難,是處於執意為敵還是僅僅拿香港問題做籌碼逼中方在全球利益上讓步?若是後者,中英還有機會坐下來談談。故此,在美國包圍圈的核心部分,作為五眼聯盟的領頭,盎格魯-撒克遜的祖先,英國在中國的對外關係中仍佔據相當要害的位置。發展中英關係,雖然不一定算是中國突破美方重重包圍的缺口,但是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時代提出的中英“黃金時代”的遠景,相信對雙方來講,仍然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歐洲對華不可能鐵板一塊




其次看歐洲。歐盟之外的塞爾維亞,起碼是美歐聯盟的“勢力範圍”所無法企及的吧。中塞關係這幾十年來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在歐盟內部,匈牙利、波蘭等原蘇東陣營的國家也不會事事都跟美歐聯盟跑。匈牙利此次在歐盟對中國香港發表所謂的聲明上,多次一票否決,就是充分的證明。德國外長馬斯呼籲歐盟必須改變一票否決機制。若真的改了,歐盟也就不是歐盟了,離散夥的日子也不遠了。試想一下,若沒了一票否決,等於歐盟內部大小國家權力不對等,那27國中的小國還呆到歐盟這大家庭裡,有什麼勁?


印太足夠大 美國沒法一手遮天

 

再次看印太部分。美國能拉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態度搖擺不定)等組成所謂的“四國機制”,在東北亞就拉不住韓國與中國作對;在東南亞,美方不停地在利用南海的海權爭議,來製造中國與其他南海主權聲索國之間的矛盾與摩擦,並以自由航行為名,在南海等海域炫耀武力。可是,在今後較長時期內,東盟與中國“10+1”等框架,加上已簽署等待實施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仍將在該地區佔據主導;在南亞印度洋廣袤的區域,美國聯盟更是鞭長莫及。印度還稱不上是美國反華聯盟的堅定成員,不要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及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了。

 

美方的包圍圈之外更是中國揮灑的空間



在美國的包圍圈之外,還有中亞,基本屬於上海合作組織的板塊。幾天後的6月15日,該組織將迎來成立20週年的日子。從最初的五國發展成八個成員國、四國觀察員國及六個對話夥伴國。成員國總面積為3435.7萬平方公里,佔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30多億,為世界總人口的近半。組織的宗旨從開始時的反恐、反三股勢力為出發點,拓展為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他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等。據稱,美國多次要求加入上合組織,都被婉言謝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第三世界的亞非拉是中國發展對外關係的根基。這個基石,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亞洲前面說過了,非洲在中國對外關係,尤其是實現一帶一路的倡議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非關係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患難見真情、榮辱與共,不是歐美等國家的一時心血來潮、三心兩意的“非洲政策”可以媲美的。拉丁美洲,雖是美國的後院,可該地區的反美國家一直不少而且堅定不移,令美國的後院不得安寧;相反,中國在拉丁美洲是個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中拉關係在中方協助拉丁美洲國家抗擊新冠疫情,及發展雙邊經貿往來中,更顯彌足珍貴。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