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日趨複雜 應對變局必須拿出新辦法

時間:2021-06-16 大陆


最近,內地社會的新詞和新狀況層出不窮,從“內卷躺平”到“土豬拱白菜”,再到“臭外地的”和“復旦血案”……中國社會變得日趨複雜,呈現出一種變幻莫測的景象。

 

自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疫情控制和經濟復甦表現,令世界有些瞠目結舌,似乎“風光這邊獨好”。

 

然而,看似平靜安好的中國,進入2021年以來,發生了不少複雜莫測和暴力交織的事件。

 

為什麽?這是人們普遍的疑問。


內卷

 

“內卷”本是一個學術名詞,常用作“內卷化”(Involution),其成為網絡熱詞,最早是來自幾張北大和清華學霸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圖片: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宿舍床上鋪滿一摞摞的書……之後,“邊騎車邊看電腦”的“清華卷王”登上了熱搜,於是人們起而效仿。

 

年輕人之間,“你牛我更牛”的比拼,在這個轉軸裡不斷循環,結果衍生出一種理論解釋:同行間競相付出借以爭奪有限的資源,讓個體不由自主卷入這個陀螺式的死循環中,從而導致個人努力成了個體精力不斷被消耗的“通貨膨脹”。

 

在積極帶入的“內卷”裡被不斷損耗後,一些年輕人選擇了消極的“躺平”。

 

躺平


(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面對渴求難得的成功,這些人主動癱倒,妥協放棄,不再熱血沸騰,不再渴求成功,以低欲望的形式“超脫”了加班、升職、掙錢、買車、買房的束縛,變成不婚不育不消費、沒理想沒目標沒追求。任爾塵世紛亂喧囂,我自“超然物外”躺平。

 

這種躺平現象,其實發達國家也已存在,英國叫“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會”,美國叫“歸巢族”(Boomerang Kids)。

 

不過,中國尙處在經濟發展高潮期,又面臨著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如果年輕人就此躺倒,不願奮鬥、不願生育,中國不但會進入“未富先老”,還會進入“未富先躺”。所以這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土豬拱白菜”



“我就是一只來自鄉下的土豬,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裡的白菜!”這些日子,參加某電視台演講的衡水中學高三同學張錫峰火了。

 

演講時,他似乎正遭受極大壓力,並試圖將壓力轉化為某種衝破。他立誓要考上名牌大學“逆天改命”,在演講中毫不掩飾對“普通人”的低視,“請你千萬不要去做一個平庸的人,做一個普通人”。有人指出,好的演講是煽動情緒,但張同學的演講卻是發洩情緒,他身上充斥著暴戾之气。

 

這位因“土豬拱白菜”論而受到社會普遍批評的張錫峰,被河北衡水中學評為十大年度人物,這表明他代表著“衡水模式”,他是這所因培養高考“能手”(不少是農家子弟出身)而聲名遠播的學校的代言人。

 

著名學者易中天發文對這位張同學說:首先,你不是“土豬”,別人也不是,沒有人是。其次,城裡也並非只有白菜,還有青椒(網絡上把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稱作“青椒”)。

 

復旦血案



易中天提到的“青椒”,是復旦大學研究數學的39歲博士後姜文華。6月7日,姜文華持刀殺害了數學科學學院49歲的書記王永珍。

 

這個生長於上海,從復旦附中畢業直接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在2004年本科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獲得首屆復旦大學校長獎,同年,赴美攻讀博士學位,隨後從事博士後研究。據說他性格內向孤僻極端,屬於典型的“書呆子”。他在復旦大學工作六年後因表現欠佳即將被解雇,導致他在長期壓抑後爆發,用刀割喉了系書記。殺人後,他自稱受到不公平待遇。

 

消息傳出後,網上輿論幾乎一邊倒傾向姜文華。此事件被網民感慨:搞學術的是臨時工,搞政工的是鐵飯碗。

 

殺人,毫無疑問是犯罪,本應受到譴責。但因為受害者是掌管政務的書記,結果引發網民群起同情兇手、筆伐書記。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的顯化,深層次裡蘊含了很多內容,其不可名狀的問題轉化成了群體發泄,值得引起注意。

 

復旦血案雖然是個人原因造成的悲劇,但大學裡面或整個教育系統存在的官本位而非學術本位的問題不是個別現象。有的教師透露,大學表面看著花團錦簇,校園裡面實際腐敗黑暗。

 

這種狀況如何能夠“科教興國”?面對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重壓,現在最需要科技人員在寬松環境下出成果,加快吸引海外高科技人員回國奉獻就是要點。復旦的案件難免不讓這些人心有余悸,但願此事件能深深觸動中國的教育機制,推動起一場實質性的變革。

 

城鄉差別

 

中國一直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鄉差別的存在。即使讓不少農戶脫了貧,但城鄉差別依然嚴重。

 

從農村青年和小鎮青年“土豬拱白菜”的強烈意志透視出,中國社會階層在改革開放後的逐步寬松後,現在已在一步步固化。一旦社會進入固化,就會失去活力,更會讓那些沒有家庭和社會背景的小青年們喪失希望。

 

易中天借“不要白菜沒拱著,先變成了青椒”之語,應該是想表達:消除城鄉差別,彌合社會裂縫,改善生存環境,讓所有人都活得有尊嚴,這要比“拱白菜”更有意義和價值。

 

“臭外地的”

 

5月底,北京一位60多歲的大媽,在乘坐公交時嫌讓座慢,多次使用諸如“臭外地的”等歧視性語言,謾罵一個外地女孩。視頻流向網絡後,觸動了很多從不同地方湧入大城市的青年的敏感神經,引起人們極大反感。事後,警方回應指已對涉事方予以拘留。

 

從北京大媽的極端語言亦可看出,在劇烈變化的中國,社會方方面面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公不正的現象,有的人自傲,有的人自卑,有的人巨富,有的人赤貧,這些差距和歧視充斥在各個角落,構成了當下中國特色的“偏見與傲慢”。

 

面對新狀況 需要新辦法

 

以上的種種現象,加上今年以來頻發的社會惡性事件,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當下中國社會的複雜性,同時,社會也呈現出一種脆弱性的穩定。

 

在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之際,怎樣找回初心,到底要找回什麽樣的初心?是一個大課題。



100年前,中國許多年輕精英抱持為平民百姓爭權利、平等、公正的初心,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竭盡奮鬥,不可謂不“驚天地、泣鬼神”,那種無私無我,氣壯山河。但是現在,這種初心已很難找回,只剩下緬懷了。

 

面對社會的新狀況,必須拿出新辦法,積極尋找新路徑,確定符合實際的新方向。

 

 

(作者是資深媒體人,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