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熱線電話的必要與玄妙

時間:2021-07-19 軍事與安全


北京中南海或是西山指揮所的紅色電話,忽然鈴聲響起,明明知道是美方打來的,高級值勤官接還是不接?接通了,後來事也辦妥了,不過就是職責所在;倘若沒人知道如何處理,上頭領導既沒反應也沒指示,拿起話筒的人就慫了!

 

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貝爾兩個月前受訪時,再度警示在台海及南海情勢日趨緊張之刻,美中之間缺乏危機通聯機制。過往的經驗顯示,中方對於設置的通訊熱線,使用意願並不高。

 

1997年美軍太平洋司令普理赫訪問中國大陸時曾表示:在96年台海導彈危機時,真希望當時能有直通解放軍的電話號碼,以防止兩軍在危機時的誤判。美中雙方也在1998年江澤民訪美時獲致共識,設置元首熱線。

 

1999年發生南斯拉夫“炸館事件”(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發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美國奧爾布賴特國務卿始終無法聯繫上大陸外交部長李肇星;而退役轉任駐北京大使的普理赫,手上有多個中國大陸高層的電話號碼,卻沒有人願意接聽。

 

除了高層與軍事熱線之外,中美雙方在1998年簽訂《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MMCA)。2014年在青島舉行的“西太平洋海軍論壇”通過《海上意外相遇規則》(CUES)。半年後,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與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簽署《空中與海上相遇規則》備忘錄。2015年,奧巴馬在習近平到訪白宮時,宣布雙方將建立新的聯繫機制以避免兩國軍事誤判。

 

過去23年來,中美軍機艦“危險接近”總是不斷發生,此固由於美軍持續對大陸沿岸實施“扺近偵查”,在南海大陸人工島礁周邊進行“自由航行任務”,雙方擦槍走火的意外風險確實大量增加。坎貝爾表達的憂慮,恰恰證明過去中美設立的熱線與簽署的規則都沒有發揮效能。

 

中美雙方決策模式與官僚文化大相逕庭,是熱線無法發揮緊急聯繫與避免誤判功效的主因。撇開各國皆有的官僚通病,與危急時刻相同的資訊迷霧,中國大陸各級決策官員對於授權與決行,究責與卸責,以及拿捏上層意圖的顧慮,確實要比美方多。尤其在對美事務上,往往茲事體大。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既臨台海緊張之交會,又處兩強爭霸之要衢,台灣無預警軍事風險的發生機率,當更高於中美之間,然兩岸之間的緊急避險通訊與機制規則,仍付之闕如。台灣的“政府運作”及“決策機制”雖已相對制度化,然官僚文化與政治顧忌,兩岸多有雷同。

 

十多年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或“信心建立措施”曾經是研究生論文的熱門題目,如今已乏人問津。兩岸在經常對峙接觸,卻“沒有熱線,僅憑默契”的情況下,民眾只有誠心祈禱:不要坐待重大意外發生,才被迫坐下來談。

 

 

(原發於台灣《聯合報》

 

 

(作者是台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