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全民消費”帶來的“消費泡沫”

時間:2021-09-07 港澳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茶餐廳聽到鄰座兩位老人的對話。一個婆婆說,已經好幾年沒出來消費吃飯了,兒子全家三年前移居海外後甚少回港,尤其去年疫情在全球爆發,來去不便,孩子們更不想回了。兒孫不在身邊,她也不願意出門,有一餐沒一餐地生活,煮個泡麵吃塊麵包就是一天。另一婆婆說,要不是有消費券,她一個獨居老人還真不捨得出來花錢吃飯,現在“政府請吃飯”,近期天天在不同餐廳“試吃”呢!


環顧四周,發現真的多了不少“獨吃”長者,有老人埋單時吊高嗓門說“我用消費券”,還有兩個老伯進餐廳時先詢問是否可用消費券,侍應說可以,伯伯點點頭坐進卡座。


吃完飯走進商場,服裝店、化妝品店、電器舖人頭湧湧,堪比過年辦年貨,多處出現近年罕見的“消費奇景”,部分商場更推出換領加碼優惠券,免費換領消費券,消費滿200元即可使用100元優惠券,再消費滿指定金額再可換領新優惠券,以此類推。


“港式消費券”計劃是聰明的。但筆者不禁在想,消費券計劃結束後,還會有那麼多人消費嗎?當局應如何提防“消費泡沫”?


過去,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推行過政府消費券計劃,有些屬精準扶貧型,集中派發給弱勢社群;有些重點扶持受重創的特定行業,如內地、澳洲、新加坡等,就針對旅遊、餐飲及零售等行業。


“港式消費券”屬於普惠型,力求惠及全民,讓各行各業各階層受益。而當局透過小額多次、分期使用的設計,更能激活市民消費意慾,透過槓桿效應刺激本地經濟,進行逆周期調控。


儘管不少市民傾向政府直接派錢,也有人認為分期派券不夠爽,但消費券的關鍵在於它能真正被用於消費。從社會經濟效益角度而言,這種折衷形式既能防止市民儲起當局派發的現金,又能透過乘數效應最大程度刺激消費,讓效益下達到中小企,可謂一箭雙鵰。


政府搭台,商場企業唱戲,市民捧場受惠。“報復式消費”是充滿誘惑的,但更需提防的,是全民消費慶典過後,隨之而來可能出現的“消費泡沫”。


要避免如今的現象如“泡沫”般破裂,不能單純依靠短期措施刺激消費。香港應把握機會增加對“供給側”改革的投入,加大對科技及基礎設施的投資,把防疫過程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壯大起來,並以消費券為契機,促進中小企向數字化轉型,甚至實現線上線下共營。同時亦可參考內地的“需求側改革”,令市民消費模式及中小企運作更具可持續性,在兼顧穩增長和保民生的同時,讓經濟真正復甦。


消費券是有效促進消費的短期措施,但要增強經濟發展,必須讓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有效支持,讓消費市場可持續地增長,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原發於《香港文匯報》)



(作者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港區全國青聯委員,三策智庫秘書長)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