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對中美關係存在嚴重誤判?

時間:2021-10-21 美國


發展中美關係,最忌因短視和淺見導致戰略誤判。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對中美關係的刻意誤判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2017年12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到2018年1月的《國防戰略報告》,再到2021年5月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美方一再蓄意歪曲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目標,大肆渲染所謂“中國威脅”,並以此為借口鼓吹對中國採取全方位施壓的強硬政策,牽制和遏制中國發展的用心昭然若揭。

 

這其中也有美國對中國存在意識形態上的誤解和偏見,美國特定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故意扭曲中美關係的因素。

 

筆者認為中美之間存在誤解是因為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美國人把中國視為威脅,但中國的說法是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照顧好公民,改善百姓的生活。

 

中美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一)中美競爭的全球背景與冷戰時期已大不相同

 

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劃撥巨額國防開支被證明是一種審慎的舉措,因為此舉迫使經濟規模小於美國的蘇聯不得不承擔與美國相當的軍費。最終,這導致了蘇聯的破産。

 

然而中國從蘇聯解體中吸取了教訓,在控制國防開支的同時重點發展經濟。美國繼續擴大國防預算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是應該削減國防開支、少打昂貴的海外戰爭,更多地投資於改善社會服務和振興國家基礎設施。

 

更關鍵的是,目前中美競爭的全球背景與冷戰時期已大不相同,世界已然變得更加複雜。

 

在主導世界一百多年後,尤其是在冷戰結束後的四十多年裡,沒有哪位美國領導人向美國人民提出過一個簡單的問題:美國是否需要對國內和國際政策做出戰略性的結構調整,以應對一個不同的世界。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作為美國政治的密切觀察者,筆者震驚於幾乎沒有領導人建議美國從根本上重新啟動戰略思維,並思考是否需要根本性地改變方向。在美國的話語中缺乏這樣一個問題尤其引人注目,很顯然,美國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路線。

 

當歷史走到一個轉折點時,所有國家都必須做出適應和調整。事實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開始這樣做了。美國卻是個例外。

 

在冷戰初期,美國率先建立了世界多邊體系,包括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今天,是中國,而非美國,在帶頭建設一個新的多邊體系,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當中國在全球多邊秩序中展現出一個穩定、可預測的形象時,美國則日益被視為一個混亂且不可預測的角色。

 

除非美國去適應已經出現的新世界,否則它繼續保持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雖然並非不可能,但可能性將越來越小。

 

(二)西方經常質疑“和平崛起”是“中國謊言”,但這其實是西方媒體與情報機構合作制造出來的

 

當中國人聲稱中國將會和平崛起時,消息靈通、深思熟慮的西方精英卻認為中國其實是在背信棄義和騙人。

 

“中國的謊言”是如何産生並被廣泛接受的?

 

在經過數十年的仔細觀察後,筆者得出結論,這是由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制造出來的,世界上頂級的情報機構和主要媒體都在這個系統中。

 

這是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生態系統,涉及“五眼聯盟”,該聯盟匯集了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英國的情報機構。這五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彼此之間不僅有著高度的信任,也高度地共享情報,還時不時地與西方主要媒體分享信息。

 

(三)主觀地認為中國造成了對美國的直接威脅

 

40多年來,中國小心翼翼地避免訴諸武力,卻被美國人描繪成一個天生具備侵略性且奉行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國家,這讓中國人備感困惑。

 

美國人堅信中國正變得具有軍事侵略性,因此,包括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聯邦調查局在內的美國安全機構得出結論:中國現在已對美國構成了直接威脅。

 

(圖片來源自網絡)


喬治·華盛頓大學著名的中國問題學者羅伯特·薩特說過:“現在政府整體上持有一種明顯的反華立場,這是過去50年來我在華盛頓從未見過的。”

 

在今天的華盛頓,要想證明中國沒有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幾乎是不可能的。

 

顯而易見,當代中國軍事政策的重點是防禦——旨在保護中國領土和主權。中國在2019年7月發布的國防白皮書中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防禦性”國防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這明顯地透露出這種防禦性思維。

 

(四)美國人看待世界時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缺陷

 

美國已經習慣了做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人也認為他們應該永保第一大經濟強國的地位。拜登在2021年3月25日舉行上任後首場新聞發布會時表示“在我的任期內,這(中國超越美國)不會發生”,傳達出美國人的這種觀念。

 

在此背景下,就能夠理解美國為何會將中國崛起視作一種威脅,因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終將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並非有意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相反,中國的目標是改善人民福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改善人民福祉的一項成果是,中國的人均收入增加了。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國國民生産總值的規模也擴大了。

 

美國人相信美國社會是自由開放的,人們能夠對所有事情暢所欲言;然而,如果哪位美國政治家膽敢表示美國應準備好做世界第二,他將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從政治上講,絕對禁止談論美國成為世界第二。

 

顯然,不願成為“第二”是美國對中國發起地緣政治競爭的主要原因。

 

然而,美國在與中國展開這場較量時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失誤,它並未事先制定出一個經過深思熟慮且全面的對華長期戰略。向筆者證實這一點的正是美國仍健在的最偉大的戰略思想家之一——亨利·基辛格。

 

在《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一書中,筆者描述了2018年3月在紐約與基辛格共進午餐的情形,當時他向我證實美國是缺乏對華長期戰略的。

 

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和建議

 

要想使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必須驅散籠罩在中美關係上的重重誤解迷霧,使雙方更好地了解對方的核心利益和戰略抉擇。

 

中國既不想威脅美國,也無意損傷美國的利益。如果美國企業能重燃與中國進行貿易和投資的熱情,這將會重新建起一個寶貴的政治緩衝區,從而遏制中美關係嚴重下滑的趨勢。

 

(圖片來源:NADIA AKINGBULE)


近幾十年,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力量是全球化。而大部分時間,美國都是全球化的領頭羊。但現在,美國的氛圍已經變糟糕了。沒有哪個美國政客能夠站出來捍衛全球化。

 

當前,世界需要一個新的全球化倡導者,中國可以介入並填補這一空白,而且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這麽做了。

 

中國如果成為全球化新的倡導者,會使美國進一步疏遠全球化,還是會給美國敲響警鐘,促使其再次擁護全球化呢?

 

目前無人敢下定論。但是,可以預測參與全球化的國家和疏遠全球化的國家將面臨什麽結果。現在,中國領導人深刻地理解昔日築牆對抗世界的思維模式最終導致的崩潰。因此,中國不會重蹈覆轍。

 

如果調動理性的力量來理解中美兩國真正的國家利益,就會得出結論:這兩個大國之間不應該存在根本的矛盾。

 

事實上,中美之間確實有著五個“不矛盾”:

 

第一,兩國的根本利益不矛盾。這兩個社會的根本國家利益都是改善國民的福祉。

第二,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美國和中國之間根本不矛盾。

第三,美國和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不存在矛盾。

第四,美國和中國的文明之間不存在矛盾。

第五,美國和中國的政治價值觀不存在矛盾。

 

 

(作者是新加坡資深外交家。本文整理自《中國的選擇》,馬凱碩著,中信出版集團2021.9)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

作者:【新加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譯者:全球化智庫(CCG)

出版時間:2021-9

 

內容簡介

 

21世紀具有決定意義的地緣政治競賽是在中美之間進行的。這種競爭,源於雙方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對國際政治、大國關係、未來世界格局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通過對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等,分析了在地緣政治競賽中雙方的優勢和劣勢,並對這種大國關係中的深層內涵和對抗風險進行了清晰和客觀的評估。中美雙方應該消除誤解,了解對方的真實訴求,並依此來制定長期的發展戰略。為了制定這種戰略,有十大問題需要討論並回答。比如當美國不再是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時,它需要做出哪些戰略改變?在中美博弈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戰略選擇是什麽?為什麽做出這樣的選擇?等等。

 

作為知名亞洲問題研究專家,馬凱碩在以局外人的視角分析地緣政治和中美博弈時,既擺脫了西方學者的傲慢與偏見,又諳熟東方傳統文化,這種冷靜、理性、客觀的研究態度有助於驅散籠罩在中美關係上的重重迷霧,消除國際上對中國的誤解和分歧,闡明中國的實際戰略意圖,建立彼此的信任。

 

作者簡介

 

【新加坡】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傑出研究員。他有著兩段出色的職業經歷:33年的外交官經歷和擔任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的15年學術經歷。他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代表,在紐約生活了10多年。2019年,他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是亞洲傑出的公共政策學者。他撰寫了幾部著作,包括《亞洲人會思考嗎?》《西方失敗了嗎?》《新亞洲半球》《大融合:東方、西方,與世界的邏輯》《超越純真年代》《東盟奇迹》等。他行走於世界,現居於新加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