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論”對香港抗疫的啟示

時間:2021-11-24 港澳


管理學上有個“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是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也不取決於木板的平均長度,而是取決於當中最短的木板。因此,這個理論又被稱為“短板效應”。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短板”往往決定了其整體發展的程度與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控關”超過一年半。日前,國家衞健委多名專家在港進行實地考察,是繼今年9月下旬第一次兩地對接會議及11月初舉行兩地視像交流會議後的重要跟進工作,更被視為香港與內地準備展開有限度免檢疫通關的重要一環。但說到底,要通關進展暢順,最關鍵的不是強調香港在哪些方面做得好,而是準確判斷抗疫薄弱的環節,急起直追,妥善處理。


(圖片來源自網絡)


筆者認為,“木桶理論”對香港抗疫及爭取通關可以帶來三點啟示。

第一、即使只有一塊木板不夠高,都會連累整個木桶無法裝滿水。

這就像香港抗疫的問題。特區政府一直強調,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而香港在精準檢測、調整社交距離措施等方面也確實做得不俗;但通關的必要前設是落實具備追蹤功能及採用實名制的“健康碼”,當前“安心出行”實施力度仍不足、各種漏洞問題重重,若無法錨定正確方向,揪出最短那塊“木板”,放縱短板的結果只會貽誤時機,“木桶”永遠裝不滿水,“通關”目標總差那麼一步。

第二、最有效分配資源的方法,是盡量讓桶壁的木板長度都相若。最短木板起的是限制和制約作用,但除了拉長最短的木板,還要同步檢視其他木板,盡量改善優化略為不足的地方,讓大部分中短木板都向長木板看齊,提高整體水平。

以香港抗疫為例,當局目前仍准許機組人員以家居方式進行隔離,前一段時間就發現多宗涉及機組人員的輸入確診個案,如何在保證貨運物流供應維持正常運作下堵塞相關防疫漏洞,如何進一步加強高危群組的檢測,並防範個案進入社區導致傳播,當局仍須加把勁優化改善。

第三、按照木桶定律,木板很難完全一致,因此,薄弱環節是必然存在,而且永遠存在。那麼,關鍵就是如何能提前預判,及時發現,妥善跟進。

假如上述的短板都能補齊,兩地也能順利展開有序免檢疫通關,下一步,就是做好沙盤推演及危機管理中的預判工作,確保通關不會對兩地疫情防控帶來額外風險。通關措施的“熔斷點”在哪兒?熔斷機制及檢疫隔離安排細節等又能否盡量做到萬無一失?這些都要預先解決指定,並做好多方面的準備。

“木桶理論”有個很殘酷的法則,那就是劣勢決定優勢。哪怕只是一小塊的“木板”,若領導者未能具備憂患意識,盡早補短,帶來的隨時是毀滅性的損失與後果,甚至往往因為一個小問題而前功盡棄。不值啊!



(原發於《香港文匯報》)


(作者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港區全國青聯委員,三策智庫秘書長)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