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謀劃推動“台獨”進一步“國際化”

時間:2021-12-02 台湾


(圖片來源自網絡)

 

台灣當局走“台獨”路線,是目前兩岸陷入“冷對抗”、台海局勢緊繃的元兇。

 

民進黨蔡政府自2016年5月上台後,便全面推行“台獨”政策。在兩岸關係上,否認“九二共識”,反對一中原則,令到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完全停擺;在島內,民進黨當局憑藉行政資源與手段,對堅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進行打壓,剝奪其黨產,分化其支持者。針對年輕人,在李登輝時代起修改課綱、大肆進行“去中國化”教育的基礎上,販賣所謂“芒果乾”(“亡國感”)的焦慮感,強化“天然獨”一代的“台獨意識”。

 

在破壞兩岸關係及加速島內政治民粹化方面,蔡當局或許如願以償。然而,台灣的對外關係卻遭受重大挫敗。蔡英文在第一任期間,台灣所謂的“邦交國”就接二連三地丟失,直到目前只剩下15個小國。在國際上被孤立,一直是“台獨”的硬傷。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國際社會的普遍認知,及與中國大陸交往的政治基礎。為此,“台獨”要想繼續走下去,必須要在所謂的“國際空間”上有所突破;否則,就是“井底之蛙”。

 

“台獨”僅獲美日模糊支持仍不足夠

 

作為將“台獨”寫進黨綱的政黨,民進黨的首次執政是在陳水扁時代。雖然,在此之前,“台獨教父”李登輝在接任蔣經國、出任台灣領導人後即展開“務實外交”,已然獲得美國的贊許,並於1995年獲邀訪美,前往其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但是,陳水扁搞“台獨”、破壞兩岸關係,卻被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斥為“麻煩製造者”。原因是當時中國大陸還不被視為美國的首要威脅,並且在國際反恐事務上,美方還依賴中方的配合與合作。

 

到2017年初特朗普入主白宮時,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GDP也已達美國的三分之二以上。故此,特朗普一上台就把遏制中國作為第一要務。除了向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外,“以台遏華”策略便大行其道。此時,台灣民進黨正第二次執政,領導人是撰寫“兩國論”的蔡英文。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蔡政府的“台獨”主張正中華盛頓當局的下懷。於是,特朗普剛坐上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就接到了蔡英文從台北打去的越洋祝賀電話。從此,“台獨”再次與當今世界超級大國的官方接上頭。

 

那些國會山的政客們也不失時機地嗅到了行政當局的“氣味”。於是,各種涉台法案陸續被炮製出來;特朗普來者不拒,一一簽署令其成為法律。其中,“對台六項保證”從之前躲在陰暗角落裡給公開化;《台灣旅行法》為美台之間的現任官員往來開綠燈;《2020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強化美台的所謂“戰略夥伴關係”。到了拜登政府,在“以台制華”策略上,對前任是照單全收。

 

至於曾經作為台灣殖民者的日本,二戰失敗後被迫將透過《馬關條約》強佔的台灣及其附近島嶼歸還給中國。可是,日本對此心有不甘,總想利用各種途徑、手段、辦法保持對台影響力。表面上礙於中日關係,不好違背一中原則,就私底下與“台獨”分子及其組織暗通款曲。從李登輝到蔡英文,再到謝長廷,不是皇民化教育出來的“菁英”就是留日的親日派。可見“台獨”分子中不少與日本有著天然的關係。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退而不休。圖片來源自網絡)

 

隨著從特朗普到拜登政府,美方“以台制華”政策的實施,日本對台的真面目也露了出來。菅義偉政府時期的外相及防衛相等紛紛以關注台海安全為名,試圖干預中國內政;到了岸田文雄掌權,前首相安倍晉三退而不休,被推舉為自民黨內“清和政策研究會”的會長,其極右的本質又按捺不住。12月1日他在台灣所謂“國策研究院”相關論壇線上演講時稱,“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

 

“台獨”“國際化”開闢歐洲戰場?

 

對於台灣當局而言,“台獨”要“國際化”光有美日等國在背後的支撐還不夠,還需要拓展其他方向;恰好,美國“以台制華”也要拉上其盟友一起。於是,歐洲的小國立陶宛跳了出來。立陶宛為了給美國納“投名狀”,將該國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於2021年11月18日正式運作。面對中國大陸將當地大使館降格為“代辦處”,立陶宛自辯“一中政策與台灣發展經貿不矛盾”。對此,歐洲的一些國家也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認同。

 

法國參議院於今年5月通過支持台灣國際參與決議後,國民議會近日又通過決議,肯定台灣在抗疫及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聲稱台灣遭國際組織排除在外,會危害國際社會的利益。


荷蘭眾議院12月1日再通過兩項挺台動議。圖片來源自網絡)

 

荷蘭眾議院12月1日再通過兩項挺台動議,籲請政府聲明不接受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以及促使歐盟支持立陶宛對台發展關係,並希望帶動歐洲其它國家跟進。

 

立陶宛事件是否會形成形式上的“一中一台”,並在歐洲產生骨牌效應,替“台獨”“國際化”開闢新天地?筆者以為,這既取決於中歐關係的大局,又與如下變量有關:一是德國新政府上台後,是否延續默克爾時代的中德關係友好大方向而不發生重大偏離?二是台灣除了芯片外,還能給歐洲什麼樣的好處,足以抵得上中國大陸與歐洲的經貿利益?三是這些國家的政客或歐洲議會的部分議員,在多大程度上僅僅是作秀?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想影響行政部門的對華政策?

 

儘管中歐關係存在變數,然而台灣的能量還不足以令中歐關係全面崩盤。立陶宛“碰瓷”中國,是從退出中東歐“17+1”機制起步的。此事已過去半年有餘,並不見有第二“17+1”機制中的其他中東歐國家跟進。這足以說明問題。

 

“台獨”“國際化”的新階段、新動向、新套路

 

近日有一個消息或許可視為台灣當局嘗試為“台獨”開闢另一“國際化”的新途徑。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英國等七個國家的廠商和專業人士暗中幫助台灣地區打造潛艦。


專家稱,該計劃若成功實施,將對解放軍武統台灣構成一定的壓力。然而,台當局主要目的還不在於提升潛艇等軍備水準,主要意圖在於通過加強軍購的“國際化”,將“台獨”問題“國際化”。通過“凱子軍購”將利益輸送給更多的西方國家,讓更多的國家關注到台海問題,給中國大陸統一台灣設置更多的障礙,並為台灣拓展“國際空間”,參與國際組織,甚至是參與聯合國,爭取更多的同情票與支持者,以此突破中國大陸邦交國堅守的一中原則。

 

大陸多年來通過兩岸經貿、ECFA等向台灣讓利,而今台當局通過軍購等形式向西方國家進行利益輸送。台當局在令“台獨”“美國化”、“日本化”之後,如今謀劃讓其進一步“西方化”及“國際化”。

 

台當局此路是否走得通,關鍵在於能給美日之外的國家多少好處?近30年來,台灣是美國軍備長年的大買家。美國內部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對台軍售上都想分一杯羹,這在11月份就有兩批六名及五名議員訪問台灣都衝著台灣軍購去的,就看得清楚。

 

若台灣的軍購多數都落入美國軍火商的口袋,其他的盟友只是被叫來充當配角,幹活有份,吃肉沒份,只能喝湯,這種合作勢必難以持久,最終將不歡而散。

 

12月1日有媒體指出,在台灣自製潛艇項目上,面臨著北京壓力,去年一間德國公司就終止與台灣合作;日本也擔憂惹怒北京後的經濟後果,未有參與。還有,韓國方面也於日前表示,沒有參與此等計劃。

 

看來,“台獨”再如何“國際化”,也是死路一條!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