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06 台湾
12月3日,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會見了香港三策智庫代表團,就高雄市整體發展及韓國瑜市長參加2020總統大選等問題,與三策智庫成員進行問答。高雄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委李銘義、民政局局長曹桓榮、財政局局長李樑堅、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黃永卿一同參與會見。
葉匡時副市長曾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長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現時韓國瑜市長請長假參加2020台灣總統大選,葉匡時則代理高雄市長一職。
(12月3日,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會見香港三策智庫代表團)
在會談期間,葉匡時談及高雄在台灣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的優勢地位,但同時亦客觀指出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受限,同時受兩岸問題及區域經濟整合問題的影響,高雄這個“沉睡的巨人”何時能真正覺醒,前景並不樂觀。
對於韓國瑜市長的總統競選之戰,葉匡時曾在市政總質詢中幽默回應,“如果韓國瑜說沒選上就去賣搖搖冰,那我很願意在旁邊一起收錢”。但若韓國瑜真的落選,葉匡時表示高雄未來的挑戰只增不減。
以下是葉匡時副市長回答三策智庫的內容。
一、高雄亟需產業升級轉型
葉匡時談及高雄過去以國有企業為主,石化業、金屬工業、電子業等優勢傳統產業,都在高雄擁有生產基地。但現時高雄亟需產業升級轉型,需要發展新材料,需要AI、雲端運算、體感科技、醫學技術等新創企業或高科技產業進入。
雖然台灣高鐵開通後,大量人才北上台北,但近來高雄的人口外移趨勢下降。因為韓國瑜市長上任後,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高雄,發現其實高雄的居住條件很好,城市機能完善。
因此,逐漸有新創企業進入高雄,高科技廠商也加大在高雄的研發,例如富士康的大數據中心就在高雄。同樣的工資,高雄的生活品質會更高,而且這裡的企業競爭不像台北那樣激烈,因此人才流動率比北部低,對企業來講增加了穩定性。
但葉匡時同時指出,台灣和大陸不同,台灣的地方政府可發揮的空間很有限,無法拿出更多優惠的政策工具來吸引企業進入高雄。這也正是韓國瑜市長希望建設高雄自由經濟貿易特區的重要原因,需要中央給高雄政策支持以幫助轉型。
二、對外交通條件阻礙高雄發展
李樑堅局長表示,雖然高雄作為海港城市,但傳統海運發展路線已無法繼續走下去。高雄港後備腹地不足,吞吐量只有1050萬標準集裝箱,已從原先的全球航線降低成區域航線。以前十大航商會在高雄港設專用碼頭,但現在大陸港口發展迅速,全球前20大貨運港中大陸有八個,吞吐量很大,轉運也不需要透過高雄港,因此高雄港的地位從全世界第三位一路直下。
對此,葉匡時補充,高雄發展的另一大對外交通障礙是小港機場無法24小時運作,22點至第二天6點有宵禁。國際商務人士只能在桃園或香港轉機,十分不利於商務發展,導致高雄缺乏高收入服務業,例如金融服務、法務服務、咨詢管理顧問。同時,也因為小港機場的宵禁問題,使得小港機場與高雄港的貨運航線無法做到海空聯運、復合運輸。
三、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了嗎?
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時高喊的口號,如今做到幾成?葉匡時介紹,到今年10月底為止,觀光旅館住宿率提升兩成左右,高級酒店住房率非常高。韓國瑜上任後,吸引了各類型會展、會議在高雄舉辦,數量明顯增多。雖然8月份之後大陸停止了自由行,對旅遊經濟有一定影響,但並沒有明顯下降:一方面是政府推行了冬季國旅補助,另一方面是東南亞來台旅遊人數增加。
(資料圖片由高雄市政府提供)
對此,李樑堅用數據補充,韓國瑜上任後,高雄知名度大幅提升,來高雄旅遊觀光的人很多,1月至6月星級旅館住宿人次為458萬,比去年增加21.06%。就整個台灣來講,1月至9月來自國內國外的旅遊人次總計接近2700萬,比之前增長17%左右。國際郵輪進來38艘,總計6.8萬人次,消費1.7億新台幣,比之前增長109%左右。
(資料圖片由高雄市政府提供)
針對貨走出去的問題,葉匡時表示,1月至10月農產品出口比去年增加191%,漁產品增加17%。銷往大陸居多數。
四、香港事件後,移民高雄是否成為熱潮?
對香港人來說,移民台灣門檻很低。而和台北相比,高雄一直是移民的好去處,天氣好,物價便宜,房價便宜,距離香港更近。
(資料圖片由高雄市政府提供)
李樑堅介紹,1月至10月遷入高雄的人口增加1700多個,但這其中香港人的佔比,以及香港暴亂發生以來移民數據的變化,仍需咨詢移民署確認。李樑堅還表示,香港人移民台灣主要從事餐飲業、休閒管理業(經營民宿)以及養老。
針對移民成分是否受香港事件的影響而變化,葉匡時判斷,有技術的香港年輕人移民比例並不會特別增加。一方面因為白領階層來台工作並不容易,需要有公司聘請,程序較複雜;另一方面是台灣的薪資待遇較香港低很多很多,即便是在香港工作的台灣人,也可能不願回來台灣。
葉匡時也表示,台灣的移民決策權在中央,目前並不會像有些國家一樣,在接收移民申請時考慮其基本政治傾向,以便在今後投票時維護政治版圖。
五、中美貿易戰衝擊台灣未來出路
對於中美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葉匡時表示,短期內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台灣廠商與大陸聯繫緊密,若今後出口困難,只能向東南亞轉移。但就長遠來看,也許是有利的,可以讓台灣廠商不再過度依賴大陸,增強在台灣本地的研發生產能力。但仍有困難之處在於,台商回到台灣可能無法找到合適的地方,在製造方面的土地、水電、人力等,台灣都無法滿足。
葉匡時還強調,不止中美貿易戰會影響台灣未來出路,台灣不能參加RCEP,若明年ECFA也中斷,那麼台灣無法有效融入到區域經濟整合裡面,對台灣的衝擊會非常大。
六、兩岸議題是總統大選的最重要議題
雖然台灣未來出路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但這並沒有成為總統大選中的關鍵議題。葉匡時指出,民主政治變為認同政治是目前全世界的趨勢,人們都在選政治認同,而經濟反倒沒有成為關注的焦點。因此對台灣來講也是一樣,兩岸議題是總統大選的最重要議題,經濟不是關鍵點。
雖然此前沒有預料到香港會成為如此重要的變數,為蔡政府增加了來自年輕人的支持,但即便沒有香港事件,兩岸問題依舊是關鍵。民進黨的經濟成就很糟糕,所以一定會抓緊機會製造中國威脅論調,突出兩岸問題,這是戰爭的主軸。而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的只守不攻論調,毫無攻擊力,完全喪失論述能力。
七、韓國瑜若落選總統,高雄的人氣還能維持嗎?
(資料圖片由高雄市政府提供)
葉匡時認為,台灣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社會,稅制、財源、法規等都控制在中央。若韓國瑜當選總統,想要幫助高雄發展是非常容易的。至於誰來繼任高雄市長,國民黨自然會推選黨內人士,而總統掌握行政資源,同樣可以幫助高雄。
真正問題是,萬一韓國瑜市長沒有成功當選總統,高雄今後發展將面臨更多門檻,更多挑戰,難度很高。
八、選舉中的世代之爭不會影響青年工作進行
(資料圖片由高雄市政府提供)
韓國瑜市長一直重視年輕人發展,這是主軸不會變。高雄在協助青年創業、就業,接受教育、國際經驗等方面,會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輔導等各方面資源。
至於選舉中的青年問題是另一個問題,世代落差客觀存在,例如40歲以下90%的人支持同婚,40歲以上80%的人會反對;40或50歲以上的人基本認同“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40歲以下則多數人認為“我不是中國人”。這些是很難用青年工作的政策來改變的,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現象。
九、台灣未來發展扭曲,對大陸態度亦不樂觀
韓國瑜曾說,“高雄是沉睡的巨人,高雄是全台灣最窮的城市,但有希望成為一個最棒的城市”。但對於窮台政策下的未來發展,葉匡時並不樂觀。兩岸問題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架構,那麼台灣很難發展,很難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外資投資會減少,台商回流也並不是資金回來,只是擴大產能而已。
台灣的未來會非常扭曲,在政治文化趨勢上與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但經濟上又無可避免地越來越近。葉匡時的不樂觀,不止對台灣,對大陸也是一樣,只是目前雙方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兩岸絕對不能發生戰爭。
(三策智庫理事長杜平接受葉匡時副市長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