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9 港澳
201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20周年。對比香港回歸的22年,澳門人遠比香港人安靜穩當,平平安安過自己的日子,不折騰更不騷亂。
要想瞭解澳門“安分”的原委,還需要從歷史看到今天。
一、澳門是中國與歐洲接觸的開端
澳門開埠已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西方人進入澳門的時間遠比進入香港要早,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就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歷史見證。
1583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澳門改繪了世界地圖,加上中文標識後,起名《萬國圖》送給中國地方政府。後來,利瑪竇又在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一改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線向左移動170度,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如此一來,中國便位於世界中心,由此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
澳門大三巴附近還有一所“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西式大學,在進行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
1569年,大三巴牌坊附近修建了聖加扎西醫院。此後,西醫和西藥從澳門流入中華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從以上這些片段中,可以看出澳門在中國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對比臨近的香港,澳門那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鴉片戰爭中香港被割讓給英國時,英國人還發過這樣的牢騷:“細小、荒蕪、不衛生、無價值”、“比非洲的獅子山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後來,英國人發現香港島與九龍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東亞少有的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具有戰略價值,才開始重視。
二、葡澳政府一度想歸還澳門
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門,並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租借了澳門,被視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
從1557年葡萄牙人進入澳門到20世紀初期,葡萄牙政府和明清朝廷對澳門的控制基本處於均勢。這意味著殖民時期的澳門,居澳的葡人和華人各自擁有相應的決定權。
1822年,葡萄牙最大的殖民地巴西獨立後,其國力開始衰退。後來,隨著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崛起,四處去建殖民地,葡萄牙帝國逐漸沒落,對殖民地的管理幾乎無能為力。
1967年12月3日,澳門發生了“一二三事件”,造成嚴重局面。經過澳門左派和廣東後援一系列抗爭,澳門政府於1967年1月2日發出公告,禁止在澳門進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敵對的活動,禁止懸掛被視為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旗幟、徽章、標誌等。”葡澳政府一度想歸還澳門。
後來,國民黨在澳門設置或支持的機構和團體紛紛被查封。由此開始,國民黨在澳門的勢力被清除,左派的影響越來越大。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開始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葡萄牙新政府認為,澳門當年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於是提出要把澳門交還給中國。由於種種原因,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的狀況不變。
三、澳門人喜歡帶來福利的“一國”
上世紀90年代,葡萄牙設在澳門的政府管治能力很差,不但經濟搞不上去,社會治安也一塌糊塗。回歸前的澳門,黑惡勢力為爭奪利益發生了一系列的黑社會火拼、縱火、綁架、殺人事件,甚至出現了槍殺政府官員、炸毀最高治安首長座駕、在澳督府附近引爆炸彈等惡性事件,攪得澳門人心惶惶。
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組建警察總局,統一司法和治安警察,改善了以前的多頭治理局面。此外,特區政府通過制定有關的法律條文,加強對有組織犯罪集團的監控、預防和打擊。與此同時,還與廣東公安機關進行密切協作,聯合打擊跨境犯罪。回歸後一年內,澳門的兇殺案件減少了72%,縱火案下降了40%。隨著治理越來越見效,澳門變成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城市之一。
澳門回歸前後社會治安狀況的反差,讓澳門人有了一種安全感和踏實感,這也讓澳門百姓對回歸的好感不斷加強。
回歸後的澳門,不再單純是博彩業城市,內地輸送去大量的旅遊人口,讓澳門的旅遊業日益興隆。另外澳門還開展了會展業,生意也相當不錯。由此,也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香港回歸22年來,GDP增長僅超過一倍,而澳門的GDP增速遠超香港。回歸20年來,澳門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經濟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人均GDP僅次於盧森堡,達到了世界第二。
為什麼香港和澳門回歸後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香港人太講政治而不怎麼講經濟,澳門人專注於經濟而不怎麼講政治。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人喜歡強調與內地不同的“兩制”,而澳門人則接受與內地人趨同的“一國”。
四、澳門市民與特區政府配合相得益彰
北京在經濟方面對香港和澳門都有不少提攜和襄助,然而香港和澳門民間對此的態度卻大為不同。香港民間排斥高鐵、排斥港珠澳大橋,而澳門民間歡迎橫琴開發、歡迎港珠澳大橋建設、歡迎大灣區規劃。
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為例,儘管香港政府一再鼓勵企業和民眾融入大灣區,但呈現出來的是“官熱民冷”,民間普遍抱著質疑和畏縮的態度。反觀澳門,民間與特區政府配合相得益彰,他們主動融入大灣區的願景,渴望與珠三角連成有機體,通過各種大橋和海底隧道以及廣珠城際軌道的基建,構建一小時生活圈,以謀得更好的發展和更多的就業。
簡言之,就是澳門市民積極與特區政府配合,而香港市民則消極與特區政府疏離。
另一方面,澳門政府為了贏得民心,特別注重民生問題。比如,澳門的人口密度是香港的三倍多,但住房問題卻解決得相當不錯,讓澳門的年輕人能夠安居樂業。
反觀香港一直不能解決土地住房短缺的問題,有開發商強硬的原因,也有政府軟弱的原因。特別是最近10年來,住宅建設進度大幅放緩,公屋建造慢,輪候時間長,讓香港居民怨聲載道。目前香港用於住宅的土地只占全港土地總面積的7%,不少可以開發的地區沒有被開發。
再看澳門,回歸後一直努力開發新土地。澳門集政府和民間之力,填海造地開發住宅,不斷建設新城鎮。截止到今年9月,澳門填海造地共計257.18公頃,提供公屋24,000多套,這個數字對僅有60多萬人口的澳門來說,實在是可圈可點。除此之外,一些新的填海造屋計畫還在一個個提上日程。
另外,澳門在養老制度方面也比香港做得好。澳門不但制訂了“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畫”,而且澳門老人現在每個月有6000多澳門元養老金。澳門政府因地制宜修建了不少長者日常家居服務中心和敬老院。
這些方面香港都比不上。去年港府公佈的《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的貧窮人口日益增多,已創10年新高,每五個香港人裡就有一個貧人,比例達20.4%。其中,香港老人的貧困率更是高達30.9%。
內地人去過香港後也常感慨,香港怎麼那麼大歲數的人還在工作?事實上,香港雖然有各類津貼和補助,但需65歲以上的貧困老人才能領取到綜合援助金,即使領了綜援金還是窮。
香港騷亂時,也曾有人想到澳門去搞事,但澳門政府抵制,澳門民眾也比較排斥,所以根本搞不起來。
五、香港的部分功能可能轉向澳門
澳門人實實在在嘗到了經濟的甜頭,現在的澳門成了中國推行“一國兩制”的成功範本。
(12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澳門,出席將於20日舉行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澳門。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央政府現在也越來越重視澳門,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參加澳門回歸20周年慶典活動時,給了澳門特首和澳門政府很高的評價。
香港在一點點沉陷,澳門在一點點上升。也許香港以前的一些功能會往澳門轉移,只要澳門能承接得住。
(作者是資深媒體人,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