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05 美國
美國黑人死於白人警察的暴力執法,並不是新鮮事。每次發生這樣的悲劇,憤怒的黑人社群和民權組織都舉行抗議示威活動,譴責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反對暴力執法,要求改革警察和相關法律體制。但是相同的悲劇不斷重演。
這一次,黑人弗洛伊德在白人警察的膝蓋之下窒息而死,在全美各地引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讓全世界再次看到,在這個自詡為“山上的明燈”的國度一直潛藏著足以引發社會分裂的長期惡疾。
美國的民權運動始於南北戰爭前,少數白人組織幫助南方的黑奴逃到北方,甚至是加拿大。20世紀中葉後,美國民權運動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以筆者在過去60年中的觀察,實現種族平等的路程仍然艱難而遙遠。
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黑人少女帕克斯(Rosa Parks) 乘公車時坐在了為白人保留的座位上。司機叫她給白人讓座,她不肯,於是就根據當時美國南方各州的黑白隔離(Jim Crow Laws,《吉姆·克勞法》),遭到罰款和逮捕。該市的黑人社群隨之罷乘公車超過一年。那次罷乘行動的發言人是一名年輕牧師,名叫馬丁·路德·金。
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中心中學(Central High School)拒絕接受黑人學生入學,州長派出國民衛隊在校門前阻止黑人學生進入。第二天,艾森豪威爾總統宣佈將該州的國民衛隊聯邦化,責任是保護黑人學生入學。
1963年,馬丁·路德·金領導民權運動大遊行,在華盛頓紀念碑前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講。第二年夏天,一批主要是白人大學生的民權工作者在密西西比州協助黑人登記為選民,其中三人被綁架,之後遭謀殺。以這次事件為標誌,白人支援民權運動者增多,而黑人中的激進組織也增多,包括黑豹黨。1966年,加州洛杉磯的黑人區爆發暴動,持續多日。翌年,正在越南戰爭的緊張階段,美國各地出現“黑權運動(Black Power Movement)”。他們除了抗議對黑人的有形限制,也抗議無形的歧視(如電視廣告不用黑人)。
1968年4月4日,筆者在芝加哥一座教堂裡參加博士班一位同學的婚禮,忽聞馬丁·路德·金在他所住的酒店裡被刺殺,全場愕然、悲戚。白人新郎在教堂裡即席講話,要求雙方家人和來賓在婚禮前默哀一分鐘。
1968年之前,美國黑人有自己的大學系統,幾乎所有非裔人口的英語都帶有黑人口音。那時極少數模仿白人口音的人會被認為是溫順服從奴隸主的“湯姆大叔(Uncle Tom)”。1970年之後,黑人與白人同校讀書的人數大量增加,獲得大學教育,進入中產階級的黑人也快速增加。今天,許多黑人的語言與白人精英沒有任何差別,只聽聲音無法判斷膚色,一如在美國出生的亞裔。
但是,400年的系統性壓迫與歧視,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根據“黑人法規(Black Code)”,黑人奴隸不可離開主人的產業,不可私自學習讀書寫字,許多被視為不敬的行為(如偷看白人女子)都要受到懲罰。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與傑佛遜都是奴隸主;傑佛遜還有黑人私生子女,所以現在美國有兩批傑佛遜的後代宗親會,一白一黑。
美國憲法規定各州按人口多少選出眾議院的議員。當初南方各州可以蓄奴,但是奴隸沒有投票權,算不算人口的一部分呢?經過協商,五名黑人可以算成三個人。那麼,誰算作白人,誰算作黑人呢?基本共識是:白人是標準,任何具有超過1/32非洲血液的人就算是黑人。所以有很多膚色很淺,面型與歐洲人無甚差別的人都算是黑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母親是純粹歐洲血統,父親是肯尼亞黑人,白人血統占一半,受的是白人精英教育,但是整個美國(當然也包括他自己),都認為他是黑人。
直到現在為止,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通婚率仍然很低。而黑人被關在監獄裡的人數,按比例遠遠高於白人囚犯。除此之外,黑人的體重超重、酗酒、少女懷孕、單親家庭的比例也較高。這些事實當然有歷史遺留的原因,但是卻給了許多種族主義者歧視黑人的理由。
事實上,不少歐亞各地的人都輕視或厭惡美國的非洲裔人口,認為他們醜、蠢、懶、危險等等,這是無知與偏見。歐洲人、拉美裔,亞裔的移民到美國都是屬於自願,各有完整的家庭和社會聯繫,並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傳統。但非洲裔卻不相同。從16世紀至19世紀,幾千萬人被奴隸販子從西非捉到船上,強行運到美洲,再被拍賣到美洲各地的莊園或家庭裡當奴隸。奴隸與奴隸之間,除了有相同的悲慘命運,並沒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絕大多數人更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家庭。當然,後來逐漸有了家庭的建立,但一般仍以女性為中心。
美國南北戰爭後,黑奴表面上被解放了,但家庭、教育、社團資源一無所有。黑白分離仍然繼續;不少白人組織(如三K黨)私刑處死黑人事件層出不窮。20世紀以來,美國南方各州被解放的奴隸,有的成為當地大戶的佃農。1970年代,筆者在美國南方腹地(Deep South)旅行,訪問過不少這樣的佃農。另外一些獲得解放的黑奴,則到紐約、費城、芝加哥、聖路易斯、底特律和克利夫蘭等北方大都市,或者當工廠工人,或者當環衛工人和建築工人等。
這些曾經的奴隸,多數都沒有家人陪同,社會聯繫只有宗教聚會場所和自己的朋友集團。在1965年之前,黑人要登記為選民,需要通過文化考試,能夠通過的人數不多。許多餐館、公寓、酒店都拒絕接待黑人,直到1970年代之後才慢慢改變。
美國的種族不平等植根於這個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只表現在心理上的歧視,而更體現在制度性的歧視。白人警察膽敢在光天化日和眾目睽睽之下,把一個未有任何反抗行動、在絕望中求生的黑人活活壓死,這裡面有奴隸主對待奴隸的心態,更有司法制度對他們有利的原因。
過去幾十年,美國黑人爭取種族平等的進程緩慢蝸行,真正的正義與平等依然遙遠。這次全美各地爆發的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活動,是否能把這一進程往前推動一大步呢?答案並不樂觀。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及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