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紛爭多年 難以真正走向和平

時間:2020-06-23 軍事與安全


6月15日,中印在實控線西段發生近50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震驚世界。據印方消息,印軍已有20人死亡,100多人受傷。而中方也確定有人死傷,但未公布傷亡人數。雖然此後雙方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克制,但事件斷難在短期內平息。


中印這次邊界衝突並非偶然,而是有著複雜的歷史因素和深刻的現實原因。

 

自滿清王朝和英國殖民印度時期,中印雙方就產生了領土爭議。英屬印度殖民當局趁清政府自顧不暇之際,佔領了傳統上屬於西藏的部分地區。民國時期,爭議持續,還涉及到了西藏地方勢力這個“第三方”。建國及解放軍入藏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同樣新獨立的印度共和國繼承了相關的邊界爭議。爭議領土既包括人們較為熟知的藏南地區,也包括涉及拉達克和“阿克賽欽”的西段地區。

 

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中印兩國關係友好,邊界糾紛得以擱置。但隨著中印兩國利益的衝突與國際局勢的變化,兩國關係逐漸惡化。中方拒絕承認英印時期單方面認定的“麥克馬洪線”,但依舊以“實際控制線”稱呼之並默認現狀。相反,印度方面卻試圖進一步擴張領土。尼赫魯政府下的印軍在中印邊境實施“推進政策”,逐步蠶食邊界爭議地區,並射殺中方邊境守衛人員。

 

直到1962年,忍無可忍的中國軍隊發起了自衛反擊戰,並一度佔領藏南重鎮達旺。但因政治及軍事原因,中國軍隊很快主動退出了包括達旺地區在內的中國領土,回到實控線中方一側。而印度則迅速奪回了中國退出的土地,還在這片區域建立了“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 (該直轄區後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並向此地大規模移民和興建基礎設施,以鞏固其佔領。

 

中印雙方對爭議領土的爭奪不僅涉及主權,還有現實利益。相對於青藏高原之上的苦寒,藏南地區土地相對平坦肥沃,氣候也較宜人。這裡還是連接中國西藏與印度東北部的前沿地區。而西部爭議領土則與中印及巴基斯坦三國都有關聯,還涉及敏感的克什米爾問題。印方控制的拉達克地區,在宗教和種族上與中國西藏很有淵源;印方認為中方“佔領”的阿克賽欽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中段爭議地區(即原中國與錫金邊界)則靠近印度境內的“西裡古裡走廊”。總之,這三段爭議領土對雙方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複雜的歷史和重大的糾紛下,中印在爭議邊境常年維持“冷和平”狀態,間或發生暴力衝突。自1962年以來,雙方又在1967年、1987年再次發生衝突,但均未擴大為戰爭。

 

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印度市場化改革的相繼開啟,兩國國內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兩國努力發展經濟的目標,使得追求和平的外部環境成為雙方的重要共識;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期中印兩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活躍,兩國的競爭也趨於激烈。此外,兩國民間的民族情緒都很高漲。尤其是政治活動開放的印度,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日益坐大,隨之而來的即是對外更加強硬的呼聲。



進入21世紀,中印在多個層面展開了競爭。雖然兩國也有基於共同利益的合作,但顯然兩個人口均超10億的世界級大國競爭的熱度更甚於合作。“龍象之爭”成為國際上的熱點話題。

 

中國在經濟體量和發展水平上均領先於印度,但印度也不甘示弱。印度領導者繼承了尼赫魯“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國家角色,要麽做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麽銷聲匿跡”的格言,在經濟、軍事、外交各領域取得不俗的成就。自從印度人民黨的莫迪上台以來,其國內的民族主義之風更為強勁,在國際舞台上也越發咄咄逼人。在強化對克什米爾的控制與對巴基斯坦的壓制同時,莫迪政權也將中國作為其針對的目標。

 

在取得較大成就的同時,印度經濟也顯出疲態。今年以來,印度GDP增速大減,新冠疫情則雪上加霜。當“經濟牌”失利,打出“民族主義”這張牌就成了必然。面對經濟下行、失業率暴增的困擾,莫迪政府對外自然要更加強硬,以取悅保守和排外的基本盤。

 

本次衝突是兩國博弈在焦點問題上激化的表現,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兩國均不希望爆發戰爭,一直在力圖避免邊境糾紛再度演化為流血衝突;而兩國的激烈競爭與民族主義情緒,則與克制動武的要求間形成顯著的張力。2017年雙方即在洞朗地區發生長時間對峙,幾乎釀成武裝衝突。

 

本次導致雙方數十人死亡的衝突,應不是雙方中任一方希望看到的。雙方都會對發生這樣的悲劇有所預備,但並不想主動促成,而是時勢所致。至於具體哪方更需為本次衝突承擔責任,因為目前雙方尤其中方沒有釋出足夠的信息,因此無法判斷。以筆者個人立場,當然是支持中國方面。這不僅因為筆者是中國人,根據國際法的“先佔權”原則,中印爭議地區歷史上更早屬於中方,原住民及文化也與中國西藏而非印度的人種和文化更為接近。因此,中國對爭議地區應擁有主權,印度方是入侵者。印軍在實控線附近制造摩擦,顯然是中方所不能容忍的。

 

從目前的情況看,雙方都不想擴大事態並已展開談判。但莫迪提到“軍人在邊境的犧牲不會白費”。這說明,印方雖不想將衝突演變為戰爭,卻也不會草草的息事寧人。從官方對中國商品加征稅款、停止使用中國通訊技術網絡,到民間抵制中國貨和大規模反中遊行,都只是這次衝突“結束的開始”。兩國真正走向和平,恐怕還需不少時日。

 

 

(作者是旅歐國際政治研究者,自由作家)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