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30 歷史與文化
最近看網絡線上播出的《費特兒》,以京劇、南音和現代舞三種藝術共融的視聽饗宴,不僅讓我補上了去年的錯失,更有意思的是激發了追溯文本來源的興趣,有點像考究一個混血兒漫長的家族史。
新加坡台灣合作的這版《費特兒》,故事取材自希臘神話和17世紀法國拉辛的劇本。希臘神話裡,希波呂托斯與費特兒是一組原型:希波呂托斯為雅典國王忒修斯與第二個妻子安提俄珀所生之子,自幼住在遠離雅典的小城特洛曾,成年後容貌俊美深受女子愛慕,卻潔身自好一心追隨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忒修斯第三個妻子費特兒狂熱愛戀希波呂托斯,奶媽將其心事轉告但遭後者拒絕,費特兒羞憤自盡,並給行旅在外的忒修斯留書誣陷繼子企圖誘奸。忒修斯歸來見信大怒,不顧兒子辯白,請求其父、海神波塞冬處死希波呂托斯。奶媽良心發現坦白真相,忒修斯後悔莫及。
這個神話故事,成了啟發後世各種形式文藝創作的一眼活泉。中國學者陳惠有篇文章,提到戲劇史上諸多以費特兒或希波呂托斯為劇名的悲劇,以希臘悲劇作家歐裡庇得斯的《戴花環的希波呂托斯》,羅馬悲劇作家小塞內加、法國古典主義時期劇作家拉辛的同名戲劇《費特兒》最為經典。20世紀俄羅斯女詩人茨維塔耶娃的抒情詩劇《費特兒》和當代英國劇作家薩拉·凱恩的《費特兒的愛》,均從前三位的巨匠之作演化而來。
歐裡庇得斯第一個改編這一神話為戲劇,總體沒大更動,但突出了決定人物命運的“神力”。希波呂托斯被精心塑造成純潔高貴以德出眾的美少年,卻因蔑視世俗生活不近女色被愛神視為傲慢而遭懲罰,中了奶媽圈套起過誓的他至死沒揭露費特兒的謊言,最終獵神出現揭開真相,宣布要報復愛神所愛。
羅馬劇作家小塞內加,一生信奉斯多葛學派哲學,提倡克制欲望保持簡樸和心靈寧靜,他的希波呂托斯簡直成了這學派的實踐者。沒讀過劇本,看陳惠介紹,與歐氏筆下巴結主人的老奴仆不同,劇中奶媽是理智代表,勸誡費特兒勿縱容淫欲。劇名從希波呂托斯移為費特兒,重點描繪後者瘋狂心理,思考作為善的代表的希波呂托斯之死的意味。別林斯基這樣總結羅馬文學史上以塞內加為代表的白銀時代作品:“這派文學正當羅馬社會生活的原素極度解體的時期出現,它批判那正在搖蕩中腐敗的社會,具有最高的道德意義。”
到了法國17世紀,大劇作家拉辛筆下的《費特兒》有了重要改動:通過添加國王宿敵的女兒阿麗絲這個人物並讓希波呂托斯愛上她,全劇的情節結構複式化,費特兒的心理也複雜化了。按陳惠分析,拉辛重塑了希波呂托斯的形象,從不近女色到成為阿麗絲的追求者,由神的伴侶變為七情六欲常人。一開始就深陷錯綜處境的他,既有德行又有弱點,但他在榮譽、愛情面前表現了克制、忍讓、忠誠甚至犧牲的貴族美德。為維護父親名譽,也相信上帝不會讓他無辜蒙受不白之冤,他對費特兒的誣告不加辯白,最後卻蒙冤而死。
驚世駭俗的顛覆來自英國當代劇作家薩拉·凱恩,她短暫28年人生留下五部劇作,其中《費特兒的愛》充滿“反英雄”色彩:英王室中的希波呂托斯墮落放蕩蔑視一切道德,整日沉溺與繼母費特兒、同父異母妹妹及各色男女的性事。得知女兒斯特羅菲與他的奸情,費特兒絕望自殺,希波呂托斯則在她留下的誣告前拒絕為己辯護,在法庭上被暴民們割去四肢和性器。凱恩宣稱:“與傳統劇中的希波呂托斯不同,我的希波呂托斯不追求貞潔,而追求誠實——盡管這意味著他不得不毀掉他自己以及所有的人……”
茨維塔耶娃是我仰慕的詩人,中文版茨氏作品出版不少,抒情詩劇《費特兒》卻遍尋不得,這愈發勾起好奇:曾飛蛾撲火投入一場又一場戀愛並寫出驚動天地詩句的女詩人,澆灌了怎樣一株奇花異果?
其實,美國戲劇家尤金·奧尼爾被譽為“美國第一部偉大悲劇”的《榆樹下的欲望》,也脫胎於歐裡庇得斯的《希波呂托斯》,故事被移植到新英格蘭的農莊:老地主維特之妻愛碧和繼子伊本在情欲和占有欲間掙扎浮沉,一同走向毀滅……
陳惠說,從堅守純潔的美少年到斯多葛學派代言人,從17世紀貴族精英到當代憤怒青年,希波呂托斯的不同形象寄寓不同時代劇作家對時代道德的思考和當時各種社會問題的關註 。是的,一次次“改編和挪用”中,有母題的變遷和逆襲。而費特兒的形象雖不像希波呂托斯那樣變化多端,也在豐富演化。
相比表現形式的創新,新編戲曲《費特兒》劇作精致自洽,文本內核和人物卻少了新意:在權欲和情欲的糾葛之類已被千百次表現過的母題疆域內,未見開拓新的維度或深度。當然把故事“重講”一次不比新編容易,沒有作者不期待“舊作中升起新鮮靈感,如鳳凰從灰燼中重生”(勒卡雷語),但要像上世紀40年代讓·阿努伊改編《安提戈涅》那樣另辟蹊徑,優雅抵達現代意識的深邃,真是談何容易。
(作者是旅居加拿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