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詞與社會政治生態掛鉤

時間:2020-08-25 歷史與文化


漢語中有一類表示事物顔色的詞叫顔色詞。顔色詞分單純和合成兩類,前者如紅、黃、藍、白、黑;後者如桃紅、鵝黃、天藍、雪白、漆黑。複合的顔色詞多半用比喻方式構成,譬如“天藍”是像晴朗的天空的顔色。

 

每個民族都有反映本民族共同的心理狀態的文化,因此同一種顔色詞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會因國家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會因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不同而有所區別。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成為顔色詞衍生出多種聯想意義的溫床。

 

按華人習俗,男婚女嫁是喜事,高壽的人病逝是喪事,卻叫喜喪,統稱“紅白喜事”(紅白事)。“紅”象征喜慶,“白”象征哀傷──全球炎黃子孫的認知是相同的。但是,在中國現代歷史進程中,共産黨人將“紅”象征革命,“白”象征反動。

 

正因為顔色詞能在語用中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聯想義,所以一個國家或一個政黨,就會根據自己的理念選擇某種顔色設計國旗或黨旗。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紅色象征革命,五顆黃色五角星象征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四顆小五角星環拱於大星右側,各有一個角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産黨,恰似眾星拱北辰。

 



香港特區區旗為長方形紅色旗面中有一朵白色動態五瓣紫荊花,每片花瓣中都有一顆紅色五角星及一條紅色花蕊。紅旗代表祖國,紫荊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紫荊花紅旗體現了香港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體現了香港在祖國懷抱中興旺發達的景象。花蕊上的五角星體現了香港人心向祖國;花呈白色表示有別於祖國其它部分的紅色,體現“一國兩制”。

 

下面讓我們把視線轉移到我國神聖的領土寶島台灣。

 

在台灣政壇上,藍綠是主色。藍營指國民黨,因為它的黨旗以藍色為主;綠營指民進黨,因為它的黨旗以綠色為主。藍和綠還都有所謂“泛藍”和“泛綠”,並細分為淺藍、中藍、深藍或淺綠、中綠、深綠。

 

藍綠之外,還有白橘黃。白指標榜跨越藍綠的“白色力量”,以柯P(Professor)柯文哲為首,柯現任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橘指親民黨,創建人宋楚瑜,因其黨旗是橙底白字,故稱橘營。黃有兩個:新黨和民國黨,黨旗都是黃色。真是:藍綠白橘黃,色彩看政黨。

 



有數據顯示,台灣政黨一度有334個,多如牛毛。黨派多,黨名五花八門,令人捧腹,什麽龍黨、虎黨、紅黨、白黨、綠黨、樹黨、正黨、圓黨,鳳凰黨、農民黨、東方紅黨、中華客家黨、台灣新客家黨,還有台灣股票黨、台灣番薯黨、金門高粱黨,等等。如果黨黨有旗,一字兒排開,斑駁陸離,著實可觀。大煞風景的是有人調侃說,台灣政壇像個大染坊,五顔六色,目不暇給。哦,原來如此!

 

在台灣,每遇大選或地方選舉,各種政治勢力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相互攻訐,勾心鬥角。此時,顔色詞大派用場,或將對手塗紅,或將對手抹黑,或將對手染黃,紅黑黃分別喻指親共、違法、淫亂。

 

最後,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到香港特區。

 

40多年前,筆者從深圳羅湖口岸走過界橋踏足香港。當時,港人普遍患上政治冷感症,外人則將香港形容為經濟動物。那時候,香港人人埋頭拼搏,個個悶聲發財。物換星移,始料不及,今日香港,居然人人熱衷起政治來了,連十二三歲的小學生也走上街頭搞事,有的因觸犯法規被警方逮捕。

 

回想起來,港人熱衷政治,或始於1989年春夏之交內地爆發的一場政治風波。影響所及,左營分化,連傳媒界知名度很高的領導人都忽地右轉,有人則成立黨派性的組織或社團。他們沆瀣一氣,抱團取暖,假以時日,聲勢漸成,於是窺測方向,蓄勢待發,以求一逞。

 

2014年9月28日,以戴耀廷等為首的亂港分子,在外國勢力及亂港傳媒配合下,發動長達79天的違法“佔中”(佔領中環)活動。

 

2016年2月9日農歷大年初二淩晨,香港旺角地區發生了由個別本土激進分離組織策動的暴亂。暴徒當街縱火,毀壞警車,投擲街磚,致使89名警察受傷。

 

2019年6月9日,香港反對派和黑暴分子發起“反修例”遊行。他們或圍堵政府總部和立法會,或包圍警察總部,或衝擊中聯辦大樓,污損國徽,肆意塗寫侮辱國家民族尊嚴的字句,甚至狂言成立“臨時立法會”。

 

經一年折騰,東方之珠烏煙瘴氣、動蕩不安。全港18區無論地處鬧市還是郊野,無一太平。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9216人因參與“反修例”事件而被捕。

 

在大是大非面前,港人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個個選邊站隊,以致夫妻、父子、親朋或同事因觀點不同而反目成仇,於是飽含政治意味的“黃”“藍”兩色派上用場。

 

黃絲帶和藍絲帶的象征義並無國際規範,會因國家或地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015年6月17日,香港立法會將審議政改方案。14日(星期日),香港民間人權陣線、泛民主派政黨與學聯發起所謂“全民拒絕假普選”遊行,有不少市民攜帶黃色雨傘或佩帶黃色絲帶作為標識,沿途高呼“我要真普選”等口號。他們被稱為“黃絲”。反對者群體則佩帶藍色絲帶,是為“藍絲”。落實到具體政治事件中,“黃絲”代表支持佔中事件,“藍絲”代表反對佔中;在“修例”事件中,“黃絲”代表反對修例,“藍絲”代表支持修例。“黃”“藍”相對,壁壘分明,立場迥異。

 

“黃”有黃絲、黃媒、黃店、黃師等,凡詞語皆可前加“黃”字,構成“黃×、黃××、黃×××”等等;同樣的,“藍”有藍絲、藍媒、藍店、藍師等,凡詞語皆可前加“藍”字,構成“藍×、藍××、藍×××”等等。社會族群撕裂至此,令人痛心之至。

 

所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已於今年6月30日公佈。國安立法及執行機構設立之後,對“港獨”等“政治病毒”以及其他暴恐活動採取“零容忍”,“港獨”及“暴恐”分子散的散,躲的躲,逃的逃,抓的抓,香港社會漸見安寧,秩序有望恢復。

 

“貫徹國安法,香港再出發!”在香港,誰主沉浮?歷史很快就會給出答案。寄望特區政府挺起腰板,緊握“法治”武器,運用“法治”武器,重振旗鼓,使東方之珠再現昔日光彩。

 

漢語的顔色詞成為人們描繪今日港台各種政治勢力聚合的生動形象的詞語,解讀這些有色之詞,香港、台灣的政治生態便能大體了然於胸。



(作者是香港資深語文工作者)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