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之爭致勝點:人才與投入

時間:2020-10-29 經濟與科技




10月26日起,中共高官聚首北京,參加一個為期四天的重要會議,討論並確定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

 

在中國,自主創新科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突出。中國希望借發展高新科技和加強自力更生,實現加快經濟轉型的目標。但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美方嚴格限制中國企業獲得或使用美方技術。

 

過去幾個星期裡,習近平主席就未來發展方向給出了明確無誤的信號。習近平本月赴深圳出席慶祝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並在講話中指示要把深圳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在廣東視察期間參觀一家高科技企業時,習近平表示現在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兩星期前,習近平又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聚焦發展量子科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指出,量子科技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在這次中央全會上,習近平主席的號召無疑將引發廣泛共鳴。根據會議議程,全會將審議和批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中國官媒已推出大量報道,對十三五期間(2016-2020)的科技成就大加讚揚,包括在量子通信和5G技術上所取得的領先地位。而現實情況是,就科技而言,中國仍是一個追趕者。

 

對實現高科技規劃目標來說,未來五年將至關重要。在2015年發佈但備受外國指責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中國計劃大力發展包括電動汽車、機器人、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等10個高科技領域,並期望能在一些領域取得主導地位。

 

中國領導層強調以國家主導的方式實現尋求科技領先地位,因此在研發投入及培養世界級人才、以實現核心技術突破上,中國面臨著巨大挑戰。

 

過去10年裡,中國大幅增加了研發投入。2019年,中國研發投入增長了12.5%,達2.21萬億元。作為衡量研發投入的重要指標,中國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創歷史新高,達2.23%,與歐洲主要國家的投入水平相當,但研發投入強度仍低於美國的2.83%和日本的3.26%。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其對經濟的衝擊,中國今年仍難以實現現行五年計劃所設定的2.5%這一研發投入強度目標。在上一個五年規劃期間(2011-2015),中國也未能實現2.2%的目標。到2015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佔GDP的比例為2.1%。

 

雖然決策者在考慮未來五年裡提高科研投入強度,以儘快趕上美國,但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權衡,即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問題。



多年來,中國在科研上都在努力追趕。政府在應用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來推動和提高現發展水平,且在高速鐵路或航天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基礎研究的驅動力來自於強大的求知慾,但由此誕生的新發現和新理論並不能帶來直接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基礎研究正是中國的弱項。

 

幾年來,中國也加大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2019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增長22.5%,達到1335.6億元。然而,這一投入僅佔總研發支出的6.03%,還不及發達經濟體體平均水平的一半(發達國家的平均投入為15%)。

 

同時,中國也加大了人力資本投資。最新數據顯示,每萬名員工中,研究人員數量已從2015年的48.5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62人。就國際專利申請量而言,中國去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國。

 

然而,中國最迫切需要的是世界一流科學家和頂尖人才,以推動和實現技術突破。

 

每年10月,當科學界諾貝爾獎得主公布時,中國總顯得無奈和失望。屠呦呦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她也是迄今為止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唯一中國人。

 

2012年9月,中國政府啟動了“萬人計劃”。這一計劃不同於2008年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千人計劃”旨在招募海外研究人員來華工作。而“萬人計劃”則旨在發現和培養一萬名中國科學家,使其成為領軍人物,包括發現和支持其中100人專注於理論和新材料研究,期望他們中能有人在10年內獲得諾貝爾獎。據信,屠呦呦並不在這100人名單之列。

 

該計劃設定的期限即將結束,但中國仍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當然,獲得諾貝爾獎也非衡量中國技術進步的唯一標準。然而,中國國家主導的教育體系,一直被認為是未能培養出傑出科學家的原因。中國教育體系側重於死記硬背,不利於創新和獨立思考。同時,對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僵化的評估和獎勵制度,也是阻礙培養傑出科學家的原因之一。

 

錢學森是一位在美國接受教育的科學家,因在導彈研究領域的作用和成就,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早在2005年,他曾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不無遺憾地表示,現在的學術成就甚至不及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那些大師的成就。1949年,共產黨擊敗了國民黨,成為中國的執政黨。

 

又15年過去了,錢學森之問仍是科學家和學者常常提及的問題。隨着黨加強了對科研等學術機構的領導和控制,對科學家和學者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保持政治正確就是硬性要求之一。

 

另外,中國領導人還喜歡拿制度優勢說事。在中國制度下,一旦執政黨決定要實施某些戰略性項目,就會調集所有資源,項目實施就會非常順利,不會遇到阻礙。三峽大壩就是這樣的例子;中國高鐵網絡建設,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龐大的高鐵網。

 

然而,這也很容易導致浪費。最新案例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0月20日對地方政府發出嚴厲警告,警示要注意和避免芯片行業的“盲目投資”行為。目前,中國強調自力更生,減小對進口芯片的依賴。

 

發改委發言人表示,一些企業在對半導體行業知之甚少的情況下,“盲目立項目”,涉足芯片業,造成資源浪費。發改委之所以發此警告,是因為之前全國多地的芯片投資項目都出現了問題。

 

 

 (作者是《南華早報》前總編輯,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