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經濟對話:雙邊經貿關係難成氣候

時間:2020-11-19 經濟與科技


離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已過去大半個月了,美國下一任總統到底是誰,還沒有獲得正式地權威確認。若是拜登入主白宮,台灣政界普遍擔心因之前官方過於傾心於特朗普,而令美台關係生變。然而,在明年1月總統換屆之前,起碼美台經貿層面的熱絡是沒有問題的。有兩件事可做佐證:一是,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親自宣佈的美台經濟對話,本月20日即將登場;二是,台灣蔡英文政府強勢推動的美豬美牛進口,將於2021年元旦開放。


美台經濟對話的成果如何,尚未可知;可是,美產含瘦肉精的豬肉進口,自蔡英文8月28日宣佈以來,台灣在野黨、民間團體,輿論的反對聲、抗議聲從未停過。多個民間團體將在本月22日發起“秋鬥大遊行”,新聞界已經收到風了。


美豬進口儼然像刺向蔡政府執政的一把利劍,那麼,美台經濟對話會令這種官民矛盾緩解,還是等同抱薪救火,火上澆油?為了強化美台經貿關係,蔡英文從在野時的極力反對,反轉為在朝的強行推行,以此來換取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台,之後才有美台經濟對話。可見,台灣社會已經為美台經濟對話預付了代價。那麼,由美方主導的這場對話,台灣能得到甚麼?對話的範圍僅僅在於美台之間嗎?


美台經濟對話:構築產業“第一島鏈”


據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報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美東時間20日將領軍與台灣展開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對話會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辦。對話是實體搭配視頻進行,實體部分在華府舉辦,台灣由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率團。蓬佩奧表示,對話將有助美台增進各方面合作,包含安全供應鏈、5G乾淨網絡與健康安全等。


有人說,美台經濟對話形式大於內容;若這麽大的事,被這麼一句套話給打發過去,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國在乎台灣在印太產業鏈的地位。台灣有綠營大佬說,不論誰當美國總統,台灣地位無虞。根本原因在於台灣佔據西太第一島鏈關鍵節點位置。其實,純地理概念的島鏈價值在和平發展的年代,比冷戰時代遜色得多。


倒是台灣名嘴黃創夏說的,大陸武統台灣,就是向全世界宣戰。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性。


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已著手推動工業產業鏈從中國外遷到日韓、台灣、東南亞等地經濟體。經過貿易戰、制裁華為,加上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在醫療健康等產業產品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美國不只在外部編織包圍網,更誘導企業將生產線遷出中國大陸。



按照與中國大陸脫鉤及產業鏈佈局藍圖,諸如半導體、新材質、新能源等高端產業鏈,可以回歸到美國和日本本土;光學、聲學、電子屏幕代工等中端產業鏈,可由台灣和韓國擔當;至於紡織、塑膠、產品組裝等低端輕工業以及部分重工業產業鏈,則可由東南亞和印度等地代勞。論高科技,有美國和日本擔大旗;半導體產業,韓國的三星集團和台灣的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等可充當第二梯隊。相較中國大陸最引以為豪的14億人口龐大勞動力及市場,印太經濟體卻共有35億人口。印太多個經濟體聯合,不見得比中國大陸在全球現有的產業鏈現狀遜色。何況,中國大陸最大的短板是,關鍵技術常常被美國、歐洲,甚至是日韩台等經濟體“卡脖子”。


美台對話中所謂的“安全供應鏈,5G乾淨網絡與健康安全等”,針對中國大陸的目標很顯然。半導體產業,東亞地區、日本、韓國、台灣地區,加上美國,構成全球目前最強的供應鏈;而中國大陸對上述供應鏈依存度很高。美國對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的打壓,需要東亞地區的配合,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圍堵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第一島鏈”;相反,若中國大陸與日韓台等地的半導體產業進行深度整合,特朗普政府打壓中國大陸高科技的手段,不僅難以奏效,還將令美國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因失去海外龐大市場而萎縮;美國本土高科技企業之所以風生水起,是因為走上全球化的路子,與東亞、歐洲的上中下游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美國得利於科技力量,美企在產業鏈分工中大多佔據上游,位居食物鏈的頂層。


美國高科技若要與中國大陸脫鉤,那就要與中國爭奪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不容有失。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舉足輕重,在上世紀美國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時,台灣與韓國乘勢而起,崛起了一批像台積電、聯發科這樣的世界一流的獨角獸。正因如此,美國想要透過美台經濟對話,進一步拉住台灣;令其不但不為中國大陸所用,而且還要參與對大陸高科技產業的圍堵。


台灣將成亞洲的經濟孤兒?


在產業鏈整合方面,中國大陸恐怕已經先走一步了。由於預感到高科技被“卡脖子”的危機,從頂層設計開始著手補短板,下大本錢立足自主創新。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會議公報,通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提出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十四五”規劃文件中,雖不再出現“中國製造2025”等字眼,可是,超級版的“中國製造2025”赫然在目。工信部稱,將積極考慮進一步引導企業突破核心技術,依託重大科技專項、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加強技術領域國際合作,有力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為此,5G技術、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將納入“十四五”國家專項規劃。這是對內部分。


對外方面,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日前正式簽署。中國大陸以它的經濟體量,無疑在自貿區中佔據主導地位。這對於區域乃至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佈局,獲取近水樓台之便。


相反,台灣被RCEP排除在外,引發議論。RCEP簽署對台灣朝野、產業界、學界震動很大,擔心台灣被拋棄。因為,這15國都是台灣經貿最密切的國家,也是新南向政策18國中的大部。藍營立委指出,多了關稅的屏障,台灣傳統產業根本無利可圖;台灣的製造業,首當其衝,勢必會加速外移。由於台灣對RCEP經濟體的出口約佔台灣出口總額的六成,因此,蔡政府聲稱,會透過對美關係、以及新南向政策填充缺口。


問題是,真的可以嗎?


台雙邊經貿關係解決不了問題


(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前左)9月19日訪台,與經濟部長王美花(前右)交換意見)


美利堅若輪到民主黨拜登執政,若重回多邊外交,重回國際組織,更重視與盟友關係,台灣或許有機會被帶到某個區域經濟組織之中,從而避免遭到像RCEP這樣的區域自貿區排斥;否則,台灣若單單指望透過與美國的雙邊協議,尋求其產業升級以及製造業的脫困之路,恐怕難以如願。


先不說美國能在本次經濟對話會上許諾多少好處,就是美台之間的貿易暨投資框架協定TIFA,及在此基礎上的雙邊自貿協定FTA的談判,這麼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就很能讓台灣各界反思了。


超過美國聯邦眾議院1/3席次、共160位眾議員,2019年12月20日致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呼籲啟動美台雙邊貿易協定談判,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也闡明美國對台灣與區域的持續承諾。


信函表示,台灣是美國第11大貿易夥伴、美國農產品的第八大出口市場、美國液化天然氣的主要購買者,也是主要的半導體供應商。台灣已表達與美國公平、嚴謹與高標準協商雙邊貿易協定的強烈期望。與台灣達成協定將能解決現有的市場准入問題,擴大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美國產品市場。信函指出,美台貿易與投資關係已為美國創造約37.3萬個工作機會,全面的美台雙邊貿易協定,除了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工業的全球競爭力外,也能同時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


此信言之鑿鑿,信誓旦旦,卻也沒打動特朗普政府。或者,白宮還顧不上與台灣談貿易協議。但是,為何美台TIFA談判,之前也已停了三年?是顧忌到中美關係嗎?


蔡政府一邊倒親美,在特朗普任內九次軍購,又不顧民眾健康福祉毅然決然地開放美豬進口等等,在這一系列操作下,未知20日的美台經濟對話會否就重啟美台TIFA談判傳出信號?各界拭目以待。


台灣無法繞開大陸


美國視台灣為籌碼、為棋子確定無疑,台灣在充當這個角色時能否也獲取屬於自己的那份應得,起碼目前在特朗普政府任內尚未見效;那麼,在未來的拜登政府中能否如願,還有四年可看。


面對中國大陸參與主導的RCEP簽署,台灣有識之士“老調重彈”:台灣不能繞開大陸!問題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徒喚奈何!


馬英九時代清楚地顯示,只要在“一中原則”下,台灣在一定的國際空間下參與活動,大陸可網開一面;在區域經貿組織中同樣如此。台灣商界呼籲的“親美可以,但絕不能仇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民進黨執政下,台灣還能否維持兩岸和平現狀尚且成問題;在經貿層面是否能繼續享受大陸的惠台政策,也懸得很。中國大陸會中止ECFA嗎?有說法稱,應該不會。大陸還是想拉住台灣產業界、台商;而不想將之推向美日等國。問題是,也有意見認為,經濟整合應該要跳出小恩小惠、讓利的階段了;應著重產業鏈的佈局與分工;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技術進行精準扶持;利用14億市場的優勢,將之納入到國家產業政策之中。在這當中,一些不屬於國家鼓勵的行業,必須讓路,不再享受國家給予的好處,這當然包括了台資企業及台商。對此,台灣經濟界想必心中有數。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