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時間:2020-11-20 港澳



這一陣子很多人在談改革,談論比較多的是教育改革和司法改革,這讓筆者想起最近無綫剛剛播完一部內地製作的劇集《錦繡南歌》,這部劇集的主線是當紅女明星李沁扮演的沈驪歌與秦昊扮演的彭城王劉義康離奇曲折、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演、打、唱都相當不俗,另一條線其實是一個改革與反改革、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故事。劇情背景是南北朝的劉宋朝廷,奸佞當權、民不聊生,監政劉義康一心想推行新政、興利除弊,但遇到重重阻力,先後與中軍陸遠和謝、王兩大士族家族、太妃以及江湖朱雀盟發生衝突,幾度陷入絕境,終憑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過人的膽識謀略,一次次化險為夷,最終與集美貌智慧武藝和善良於一身的沈驪歌永結同心,徜徉花海。

 

劇集當然不是歷史,但可以啟迪思考。彭城王劉義康最終成功推行新政兼且抱得美人歸,有幾個關鍵因素:一是他推行新政改革的初心,是利民利國,正是這個初心令他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二是他胸懷韜略知所進退,而不是胸口掛住一個勇字;三是有一個忠心耿耿兼且有執行力的團隊,像沈將軍父子和沈驪歌。古今中外的著名改革,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彼得大帝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等等,結局或成或敗,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是否具備以上三個條件。

 

說回香港的改革,回歸以來,一方面是中央堅持“一國兩制”50年不變,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改革,例如2000年9月公布《廿一世紀教育藍圖——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展示當年特區政府推動教育改革的決心。實際上,回歸後的教育改革內容林林總總,包括母語教學、中小學一條龍、校本管理,以及劃分中中和英中、推行直資辦學、普教中、初中取消中史必修、推行通識教育等,但教育界現狀如何呢?根據已經披露的個案,有小學教師赤裸裸向小學生灌輸“港獨”思想,有考試局歷史科題目叫考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國的利與弊。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透露,由他發起創立的“803基金”接獲家長投訴學校,其內容“聳人聽聞”。連教協葉建源也不敢公開替被註銷教師資格的“黃師”狡辯,只能避重就輕指其受到的懲處“不合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不是個別現象,更不是所謂無心之失。去年一場持續半年的黑色暴力狂潮,數以千計的大中學生捲入其中,當中不乏老師帶領學生上街參加暴力違法行為的個案,情況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有人說,香港失去了一代人,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說明教育出了大問題。前特首董建華不久前公開承認,當年他在任時推行教育改革有不對的地方,推行通識教育是失敗的,並且點名時任教統會主席梁錦松和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這是痛定思痛之言。

 

毫無疑問,香港需要改革,香港教育需要再改革。經過去年一場“黑暴”肆虐,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暴露無遺,廣大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一國”和“兩制”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反對派的手法和目的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在這樣的民意基礎上趁勢推行各項改革,加上有中央大力支持,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檢討過往教育改革失敗的教訓,根源在哪兒?有哪些值得總結和改善?筆者覺得,現在改革的宗旨和目的已經非常清晰,最需要的是一個劉義康式的人物擔任旗手角色。教育改革複雜性、艱巨性毋庸多言,司法改革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香港各方面人才濟濟,旗手定,改革行。“一國兩制”實踐進入下半場,期待新一輪改革拉開序幕。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