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苗是發展中國家抗疫的希望

時間:2020-12-18 經濟與科技



法國總統馬克龍確診新冠肺炎,成了國際性大新聞。可見,抗擊新冠肺炎這場全人類的大戰,目前還處在艱難時期。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試打、施打疫苗,防控重點進入第二階段。然而,相比於第一階段的口罩等醫護產品,疫苗的全球競爭更為激烈。《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2月8日稱,為全球人口接種新冠疫苗的競賽正在演變成一場事關重大的比拼。

 

全球正在開發200多種候選疫苗。實際上,真正較為成熟的數美德合作的輝瑞-BioNTech,美國的莫德納公司和強生公司的疫苗,俄羅斯的衛星-V疫苗,中國國藥集團、科興控股、康希诺生物公司的新冠疫苗等寥寥幾種。它們有的正進行第三階段試驗的收尾工作,有的獲得有關國家緊急授權開始做人體接種。在這場“比拼”中,試驗或技術受挫是疫苗研發中常見的困境。例如,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研發的一款疫苗,因試驗中途出現不明病例而一度中斷,導致出廠進程延後;輝瑞原本希望今年年底前在全球準備好一億劑疫苗,也因供應哪怕半數疫苗所需的原材料和新技術都難以保證,而將耗時更多月;俄羅斯的衛星-V疫苗則很難按既定目標實現規模化生產。

 

中國疫苗在全球中佔有重要的份量

 

根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目前五條技術路線的14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五個疫苗正在按程式按標準開展Ⅲ期臨床試驗,緊急使用、生產準備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中國企業到2021年底預計疫苗產能至少約20億劑。

 

我們只要算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就能知曉全球對新冠疫苗的需求總量。2020年世界人口達到78億人。按每人一劑算,要70多億劑;多數疫苗要打兩劑,那麼,全球需求量在百億劑以上。

 

《華爾街日報》指出“各國政府爭相獲取來自西方製藥企業數量仍較少的疫苗供應,俄羅斯和中國則在爭取填補這方面的缺口”,其實,中國和俄羅斯的疫苗都無法填補眼下全球需求的缺口。不過,市場需求決定了作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佔據全球疫苗市場五分之一,恐怕只會多不會少。

 

中國疫苗的優點

 

什麼是“好疫苗”?中國院士鍾南山曾指出,“目前莫德納和輝瑞的公佈的結果中都有有效率和保護效率超過90%的資料;但這個資料只是其中一個指標,是否是‘好疫苗’,我們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

 

筆者以為,疫苗的競爭力要看綜合指標,含安全性即質量、保存冷凍及運輸的便利性、價格、產能等各方面。



安全性方面,所有投入使用的疫苗都必須有三期試驗的足夠數據,都必須獲得國際權威機構的認證;目前有些疫苗數據未公開,相信是出於商業保密的考量。至於哪種疫苗更適合哪一類人群可以有分別,這體現不同疫苗的特點,而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抗體能持續多久,病毒變異後能否還有效,均有待於後續的跟進。

 

保存,冷凍及運輸的便利性方面,輝瑞的疫苗儲存要求最高,其BNT162b2需要儲存在零下70 °C的環境中。莫德納的疫苗也需要保持在零下20 °C。這需要可以處理和運輸特殊藥品的機場碼頭等基礎設施,高標準、有經驗且熟練的操作運輸人員,以及與許多不同國家和整個供應鏈的良好連接。印尼國營生物藥劑公司Bio Farma表示,鑒於存儲、分銷疫苗的物流條件要求較高,印尼實際上無法購買輝瑞的疫苗。而中國康希諾生物的新冠疫苗採用單針免疫,根據其在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充分證明了低劑量疫苗安全性。該款疫苗可於2°C至8°C之間穩定保存,具有穩定性,更易於正常運輸及存儲,疫苗可及性更高;同時,該疫苗可採用多種給藥途徑,可以通過肌肉注射或黏膜免疫途徑。

 

價格方面,俄羅斯的衛星-V疫苗,價格優勢十分明顯,號稱每劑低於10美元。然而,若其產量跟不上,如何維持超低價將被打上問號。其實,疫苗的研製成本,不同藥企應該在同一量級。如果這樣,價格就與產能成反比:產能越高,單位成本越低,自然售價也越低;反之,產能有限,單位成本高企,售價不高都不行。畢竟,疫苗在國際上銷售是商業行為,除了無償援助、“友情價”銷售之外,大部分要按市場規律在運作。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衡量一款疫苗是否合適,不僅要看疫苗的長久保存力,看它的穩定性,還要看疫苗公司的生產量,以及最終上市的價格等因素。畢竟有效的疫苗最終被大家用得上、用得起才是最重要的。

 

從以上分析可知,中國產疫苗有很大的優點與優勢。

 

發展中國家採購疫苗的困境

 

疫苗研製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體現,代表國家高科技生物技術的最前沿。在這場疫苗大戰中,全世界國家可分成三類。一是能研製疫苗的國家,如美俄中德等;二是有經濟實力及國際地位參與搶購疫苗的國家,如英國、新加坡、印尼、墨西哥、巴西、巴林等;三是既無科研實力自產又無經濟實力搶購疫苗的廣大發展中國家。

 

外媒指出,最貧窮的國家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讓國民接種上疫苗。較貧窮和實力較弱的國家基本上被拋在一邊,需要依靠與俄羅斯和中國政府達成的協議,或者世界衛生組織支持的公共衛生機構網絡。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高級政策研究員摩爾認為,非洲可能要到2021年2月下旬才能夠開始用上中國疫苗。一些全球最貧窮的國家則寄希望於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公共衛生機構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該機構已籌集20億美元,爭取為約92個發展中國家20%的人口接種疫苗。

 

非洲國家不僅試圖弄清哪些候選疫苗可供他們使用,也希望了解疫苗運送的可行性。埃塞俄比亞航空表示,正在建立航空貨運設施,以幫助阿里巴巴集團的物流子公司菜鳥網絡科技公司在非洲分發中國疫苗。



中國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

 

2020年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簽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意味著中國疫苗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

 

到目前為止,中國四款新冠疫苗,已拿到近16個國家及地區的約五億劑疫苗合同。其中科興生物公司與巴西、土耳其和印尼等國達成協議,向外輸送數千萬劑量的疫苗;而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所屬的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兩款滅活疫苗,早前在阿聯酋、約旦、秘魯、阿根廷、埃及等10個國家開展III期臨床試驗,已經有幾十個國家向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提出新冠疫苗需求。

 

中國不僅供應疫苗成品,還提供疫苗半成品在當地加工,以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運輸費用。結合當地藥企生產能力,能增加產能,彌補一國的產能不足,更好更快地滿足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疫苗的需求;通過以點帶面,開創多贏局面,助力各國盡速打贏這場抗疫大戰。

 

中國對發展中國家醫療援助有口碑

 

自建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亞非拉第三世界開展援助,醫療援助是其中重要一環。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國力增強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拓展,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援助有著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鄧波清在2020年3月2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說,“此次對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中國領導人很早就對外宣佈,中國產疫苗將作為公共產品,供世界使用。

 

中國疫苗的對外援助,正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必將增進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非拉貧窮國家的關係與友誼。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