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不再隨美起舞 冀掌握對中貿易主動權

時間:2021-01-06 歐洲



趕在2020年歲末(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佈如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這被美歐主流媒體解讀為美國對歐施壓未起作用:“中歐冷落了美國”。說中國冷落了美國是對的,但說歐盟冷落了美國,恐怕還需斟酌。

 

這項投資協定談判雖然是中歐雙方的事,但也事關美國,所以美國關心很正常,而且能在2020年底前完成談判,這裡確實有美國因素在起作用,但美國到底對歐盟施加了多大壓力,外界就不清楚了。

 

而拜登在當選美國總統後,已表態要改變特朗普時期甩開盟友單挑中國的做法,在包括經貿等問題上同盟友協商,共同抗中。可如果把拜登的話理解成華盛頓願單方同布魯塞爾協商對華政策,而布魯塞爾無需響應華盛頓,亦不準確。拜登的潛台詞其實很明確,在美歐處理對華關係上,美國要同歐盟協調,歐盟也應同美協調,所以在媒體報道中歐可能於年底結束雙方談判後,美國候任總統國安顧問沙利文推文呼籲歐洲夥伴“應當先與拜登政府磋商,討論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沙利文的意思是,歐盟該停止和中國剩下的談判,等拜登政府上台,跨大西洋聯盟確立好共同的對中立場,歐盟再和中國談投資協定。

 

沙利文的推文當然不只是表達他個人——更是表達拜登過渡政府對布魯塞爾不顧華盛頓關切、“自行其是”的擔憂,但相信拜登過渡團隊並未對此采取什麽措施。換屆交接期的亂哄哄讓拜登團隊只能全力應付特朗普可能的搗亂,騰不出手應對其他。在特朗普還在台上的情況下,歐盟亦不好就此事和拜登團隊商討。另外,拜登過渡團隊沒有提出完整的經貿政策,也阻礙了歐盟和美方的溝通。

 

有鑒於此,雖然沙利文的推文傳達的信息布魯塞爾是接收到了,可止於推文未有進一步行動,當然令人懷疑它會對布魯塞爾產生什麽實質性影響。美國現政府對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也做出了表態,副國安顧問博明30日向“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稱“歐盟正致力於在美國新政府上台前夕達成一項新的投資協定,美國兩黨和政府領導人對此感到困惑和震驚”,不滿顯而易見。從博明此話看,華盛頓可能對布魯塞爾施加了“關切”,也可能沒有。然而,即使表達了“關切”,“施加者”也不大可能是白宮或國務院,而會是商務部、財政部或貿易代表等經濟部門,這很可能導致華盛頓的“意見”在布魯塞爾和德法等國“打折”。因為外界看到,歐盟在結束談判前,專門就27國的立場開了一次協調會,說服了波蘭等個別響應華盛頓的國家,同意2020年完成投資協定的談判。

 

可見,在該投資協定的談判上,要麽美國對歐盟施加的壓力尚不足夠強硬到讓歐盟改變主意,要麽歐盟從過去四年的經驗以及美國當下現實中得出,美國不再是過去那個讓歐洲信賴和放心的美國,歐盟為自己利益計,需要獨立的對華政策,而非跟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

 

歐美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重疊的地緣政治利益,這是它們能夠結成半個多世紀盟友的基礎,然而,在對華經濟問題上,雙方又存在著高度的競爭,中國14億人的大市場尤其四億中產階層的消費升級,是各自的企業和政府不能忽視的。其實,歐盟不但面臨著和美國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也面臨著中國本土企業強有力的競爭。若歐盟不能和中國達成一個受法律保障的框架協議,後來居上,在中國市場就只能受美排擠,落後於美國。因為華盛頓已捷足先登,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及拜登上台後可能的第二階段協議,將鎖定美國在華利益,在這一方面,美國難和歐盟分享。故歐盟不太可能天真到聽拜登喊幾句“美國重新回來”,要團結盟友,就以為美國會放棄以己為主,兼顧盟友利益的立場。

 

可能正是出於這種考量,歐盟要利用美國權力交接的空窗期,和中國完成投資協定的談判,掌握主動權,因為一旦響應拜登號召,等美國新政府上台,那時即使美歐協調對華的政策和立場,很可能也是美主歐從,特別是若美先與中國進行相關討論,歐盟更將失去對中貿易談判規則上的主動權。

 

但如果由此斷言歐盟此後不再聽從美國的“勸告”或“脅迫”,兩大經濟體貌合神離漸行漸遠,那還過早。倘若美國的情資掌握得準確些,由特朗普或拜登出面向歐盟喊話,事情或許不至像現在這般,畢竟歐盟在和中國的投資協定談判上,怕是會認真思量一番的。



(作者是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