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沒信心 “印太戰略”將落空

時間:2021-01-15 美國



特朗普政府進入了倒計時。在特朗普鐵粉“攻陷”國會山莊後,美國國會眾議院13日表決通過彈劾條款,特朗普成為史上首位在任被彈劾兩次的“偉大”總統。而前一天,白宮剛剛解密了該屆政府2018年制定的所謂《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

 

據報導,解密行動比原定的機密保護期整整提早30年。特朗普政府下台前,連機密都不管了,這反映出什麼問題?首先,機密本身或並無多少機密可言,故弄玄虛;其次,還是要給下一屆政府挖坑、埋雷。本屆政府將印太戰略框架文件公諸於世,下屆政府若照做,功勞在前朝;因印太戰略中心點是對付中國,若新政府另搞一套,又有“媚華賣美”的嫌疑。那7400萬的特朗普粉絲,用7400萬雙眼睛在盯著呢!最後,再次證明當今世界“一哥”的不淡定與焦慮。

 

盟友是印太戰略不淪為一紙空文的關鍵

 

《德國之聲》將這份印太戰略框架文件歸納為三個主題詞:三大挑戰、14條假設理論、針對“中國”的七大目標。筆者初步研讀後發現,所謂的“框架”完全是建立在盟友的“支柱”之上;若離開盟友,這個“框架”分分鐘會坍塌。這一點,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可以作證。奧布萊恩1月12日發佈聲明稱:“……公佈這份文件是為了讓美國人民以及我們的盟友、合作夥伴明白,美國對保持印太地區自由與開放的承諾將延續至久遠的未來。”

 

自從美國確立世界第一的地位之後,它的盟友遍佈世界。每次戰爭,美國都不是單打獨鬥,一定要拉上盟友一起,無論是提供軍隊還是後勤補給,抑或是為美軍加油助威。總之,沒有盟友的支持,美國寧可不發動戰爭。

 

1990年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為了執行聯合國決議,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除了美國以外,還有33個國家參戰,其中20個國家提供非軍事類援助,比如聯軍指揮部設立在卡塔爾,土耳其向聯軍開放領空;另有15個國家聲援美國,譴責伊拉克。

 

什麼時候開始,美國貴為盟主,對其同盟或小夥伴發號施令不怎麼靈了呢?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由於知道很難得到聯合國的批准,因此乾脆繞過聯合國,參戰的盟友只有英國、丹麥、波蘭等少數國家,而法國和德國等盟友不但不幫忙還公開譴責美國。究其原因,關鍵是行動未獲聯合國授權,而且事後證實美軍藉以打擊薩達姆政府的理據——大殺傷性武器純屬子虛烏有。

 

缺少盟友的參與,美軍對外戰爭深陷泥淖。為報復九一一事件,小布什政府於2001年10月7日發起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阿富汗戰爭,因較少盟軍加入,本次戰爭基本上是以美軍為主,結果是美國至今尚未從“帝國墳墓”中完全脫身。

 

吸取教訓之後,2014年6月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美國與俄羅斯及世界上多達70餘個國家的多國軍事部隊共同行動。美國及其盟軍主要靠空襲對伊斯蘭國進行打擊,至於派遣地面部隊則慎之又慎。也因此,此戰耗時長達五年半。

 

論喊打喊殺,真刀真槍地上戰場、兩肋插刀的兄弟或許少點;不過另一方面,美國在需要軟實力發揮作用時,只要站出來,跟班的還是不少,傳統的盟友陣容還在,比如歐洲、亞洲的一些老牌國家及新興國家。針對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美國與歐洲就一起制裁,步調一致;關於朝鮮核問題,美國及其盟友也異口同聲,沒有雜音;遏制中國,尤其是打壓中國華為5G技術等高科技企業,美歐基本上也能同聲同氣。

 

此一時彼一時。事到如今,美國的傳統盟友還靠得住嗎?盟友還對這個帶路大哥有信心嗎?實際上,特朗普政府拋出的印太戰略,在最需要盟友站檯時,卻在同一時間來了一次對盟友信心的大毀滅。

 

盟友看在眼裡 痛在心裡



《紐約時報》中文網1月13日刊登政治學者伊萬·克拉斯捷夫的文章,題為《特朗普讓美國成了笑柄》。文中談到,由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在美國大選後的幾周內委託的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歐洲人都對美國新總統能否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表示懷疑。大多數德國人認為,在特朗普當選後,不再相信美國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克拉斯捷夫總結道,親特朗普的暴徒對國會的攻擊,是總統對美國盟友的最後但也是最有效的一擊。

 

克拉斯捷夫強調,在國會大廈暴亂過後的日子裡,歐洲的民主領導人無法確信美國民主的復原力,美國全球影響力的地位也不再是理所當然。

 

只要我們回顧一下當事件發生時歐洲主要領導人的表態,就能證明上述所說的不假。德國總理默克爾開腔批評,特朗普在去年11月大選結束後,一直拒絕承認落敗,以至引發暴力事件,令人遺憾;法國總統馬克龍說,發生在華盛頓的一切,絕不是美國;英國首相約翰遜形容這是可恥的場面,認為代表世界民主體制的美國,應該和平有序移交政權;澳洲總理莫里森形容場面令人痛心,期望政權可以和平移交。

 

中國的盟友在哪?

 

特朗普版的印太戰略框架,針對中國的部分已相當明顯甚至“露骨”了:比如“在該地區推廣美國價值以便保持(美國)影響力、制衡中國模式”,“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持續制空權和制海權,保衛第一島鏈國家”,“保持對中國的情報優勢,並為美國及其盟友和合作夥伴預防中國的情報活動”。在七大目標中,只有第六條目標提及"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時候與中國合作”。

 

上文談到,美國要實施印太戰略,處處離不開盟友的響應與支持。既然美國要實施“集團作戰”,依靠團隊力量,中國就不可能單打獨鬥,不可能跑單幫,更不可能落單。那麼,中國的盟友在哪?



有人說,中國沒有盟友。這話也對也不對。中國除了於1950年與前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於1961年與朝鮮簽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等等之外,並無與其他國家結盟。然而,中國實際上有不少准結盟的國家。比如中國與俄羅斯,2019年中俄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實質上就是準結盟,在許多重要領域,甚至比盟友有過之而無不及。俄羅斯總統普京2020年10月22日在瓦爾代對話俱樂部上表示,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現在是如此的密切和相互信任,儘管沒有結盟需求,但理論上講,兩國仍可以建立軍事同盟。此話一出,立即引發西方的熱議。實際上,中國更願意將中俄關係說成是“結伴不結盟”。

 

中國依靠的還是當今世界現有的國際秩序,走多邊主義路線,尊重支持依靠聯合國體系,在彼此尊重、合作、互利、雙贏中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由於在美國的印太戰略框架中經貿合作佔據重要的份額,因此中國勢將透過區域經濟合作推進安全領域的合作加以應對。中國憑藉在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旗幟下開展的區域經濟合作及其論壇、峰會,與美國展開印太戰略博弈。東亞,中國有東盟10+1,有去年11月落實的RCEP;中亞,中國有上海合作組織;中東,有中阿合作論壇;非洲,有中非合作論壇;南美洲,有中拉合作論壇等等。而中國與美國最重要盟友——歐洲的關係,除了中歐峰會外,還有中東歐峰會17+1,加上2020年底簽署的《中歐投資協定》,勢必拉近中國與歐洲在新時期的各項合作,藉此化解美方印太戰略賴以生存的盟友體系。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