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開過,余音袅袅

時間:2021-03-15 大陆



“兩會”,從3月4日至3月11日,開了八天。無論政協還是人大,會期都比往年縮短了。但在這一周多的時間裡,會上傳出的消息,在國內外攪動了幾許波瀾。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放棄了GDP量化目標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此數字迅速在境內外引起熱議。

 

人們紛紛認為,根據目前中國的狀況,“6%以上”只是“底線”,屆時的增長數據很有可能達到7%至8%。雖然2020年中國的GDP增速只有2.3%,卻是所有大經濟體裡唯一正增長的國家。

 

2021年是中國五年計劃的一個新開年,一改以往的慣例,有意不提GDP具體量化目標。過去為了經濟增長,不顧質量效益、不惜毀壞生態環境的做法已被摒棄。這次借以昭示天下:中國不再將精力放在目標數據上,而將放到指標值上,年均增長只需“保持在合理區間”。這種信號意在引導各方把精力投進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效益,同時也讓政府在應對國內外風險時具有靈活性。

 

中國2021年軍費首超2000億美元

 

中國2021年的國防預算是13795.44億元,增長了6.8%,高於2020年國防預算1.27萬億時的6.6%增長。

 

針對美國對中國軍費開支增長的議論,從軍事科學院退休的羅援少將回敬道:美國2021年的軍費預算達到7405億美元,中國的軍費預算2090億美元,只是美國軍費的28.2%而已。美國2021年軍費環比增長了7.8%,高於中國的6.8%。從人均水平來看,每個美國人在2021年要負擔2257美元的軍費,而中國的人均軍費只有130多美元。美國在大幅增加軍費,憑什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事實上,中國軍費的增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外部環境所迫。自美國提出“印太戰略”以來,亞太地區的“軍事密度”持續上升。美國已把60%的海上兵力聚集到亞太地區,在西部陸地的中印邊境美國也在挑唆印度頻頻鬧事,台灣海峽也是美國的一個軍事著眼點……

 

美國《時代》周刊3月9日登載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等寫的文章,題為“我們如何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夢遊般一步步滑向與中國的戰爭”。文章說,亨利·基辛格一年多前曾表示,美中正處於“冷戰的山腳”。我們評估認為目前兩國正迅速登上這座山的山坡,並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陷入全面的類似冷戰的狀態。到2034年,這會不會導致兩國發生熱戰?甚至是核戰?不幸的是,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文章認為,美中的爆發點可能在南海爭議水域,也可能在台灣海峽。美中意外開戰的風險真實存在且在增加。

 

由此可見,面對險惡局勢,為了保衛邊疆,中國怎能不增加軍費開支加以應對?

 

台灣問題是國內外關注焦點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海軍上將3月9日在美參議院的聽證會上預言,北京對台動武“在這個10年內的未來六年是明顯的”。他3月10日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再次表示(都處在中國兩會期間),考慮到中方一直以來的公開言論,在中國領導人任期內,台灣會是第一個目標。

 

他所謂的“未來六年”,就是2027年。今年是建黨100周年,2027年正好是建軍100周年。他的推論,看來也不全然是信口開河。

 



此外,根據中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披露的高速公路從北京修到台北這個轟動計劃來看,沒準兒這條敏感的高速公路2027年就能修成正果。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做客《風雲對話》時,談到網友熱議的高鐵至台北項目,他說,“如果以後有機會去台灣的話,我當然更願意坐高鐵去”。這段話,也被人揣測是否暗藏某種信號?

 

今年正值蘇聯解體30周年、中俄宣佈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5周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周年。這麽多的機緣巧合,讓中俄在當前共同對付美國這個“麻煩制造者”時難免不攜手。

 

金融開放的同時 應警惕外資風險

 



在北京召開兩會之際,美國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拜登稱之為“美國人民的歷史性勝利”。

 

2020年,美國GDP不到21萬億美元,財政收入約7.3萬億美元,財政赤字達3.1萬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國債總額超過27萬億美元。以上數字表明,美國已進入嚴重的寅吃卯糧狀態。

 

對於美國貨幣的“大水漫灌”,中國出現了一種論調: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後,美國進行了多輪量化寬松。由於美元不僅是美國貨幣,還是世界貨幣,大規模美元量化寬松政策産生的大量美元貨幣最終流向全球,推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制造了全球大通脹,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商品也都出現了暴漲,最終美國的次貸危機轉嫁給了世界,中國是其中最大的受害國之一。

 

此前中國房價在一波上漲後被國家控制住了,但從2008年出台“四萬億計畫”後,房價連續大規模跳漲,大量房奴在那時出現,最終美國並未受到次貸危機的致命打擊,反而是歐洲至今未走出那次危機的陰影,中國的房價至今也沒有停止上漲的步伐。

 

最近深圳、上海的房價突然暴漲,乃因深圳和上海都是國際性大都市,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提出要實施數萬億美元的大規模救助計劃,受此影響,深圳、上海房價率先啓動了上漲行情。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一直在擴大金融開放,大量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這也使得外資進入中國更加便利。這一方面有利於中國利用外資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這些外資帶來的金融風險,比如最近中國部分城市房價的暴漲就與此有關。

 

另外,一些國家擔憂美元貶值,甚至擔憂美國是否會破産。美元自1913年至今,其購買力已下降了96%。2000年國際上的美元份額是73%,2020年第三季度美元份額已降至60.2%。顯然,“去美元化”在遞進。

 

中美關係:分歧與對話共存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國際環境變得更趨複雜。美國不斷在疫情中做文章,時不時就帶動一些西方國家陰陽怪氣來挑事。

 

中國在泛濫全球的疫情中承擔了巨大壓力,然而卻一直未停止進行“口罩外交”和“疫苗外交”,至今還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踏進。

 

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讓中國在追趕美國方面邁出一大步;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恐怕也會促使逆境中的中國在追趕美國方面再邁出一大步。

 

李克強在“兩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美兩國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社會制度都不同,彼此相處難免會有矛盾、有分歧,有的時候甚至比較尖銳,關鍵是如何對待。

 

終於,中美要對話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國安顧問沙利文將於3月18日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會晤,將就一系列問題展開戰略對話。中美“2+2”高層會晤,至少兌現了習近平同拜登在中國農曆除夕通話時的承諾,“雙方同意中美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對話無疑是個不壞的開端,且看下一步中美關係如何演進。



(作者是資深媒體人,三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