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華商謀生“記”

時間:2019-10-22 俄羅斯


【編者按】三策智庫網自今日起,將陸續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在“全球重大事件多語種全媒體報道”課程中,以中俄建交70週年及中俄關係為主要選題的佳作。三策智庫雖主要聚焦來自新聞界專業人士的聲音,但同時也將目光和希望寄託在優秀的青年人身上。此次登載青年習作,旨在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現新聞理想以及溝通交流的平台,望讀者用包容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並給予建議、鼓勵。同時,感謝曹景行老師為《青年習作》欄目作序。


我們為什麼會去俄羅斯

曹景行 


先說一件三年前的小事。2016年11月8日星期二,美國總統大選之日,我們所在的賓州州立大學已是深秋。寒風細雨的午夜,校園裡已經沒有什麼人。賓州正是決定勝負的最關鍵搖擺州。形勢對特朗普越來越有利,校內學生絕大多數支持希拉里的早就心灰意冷陸續散去。學生活動中心HUB的大廳裡只剩下我們幾位來自中國的學生,仍然關注著電視直播的選情變化。結果,第二天當地報紙頭版大選報導,用的照片竟然就是電視機前的我們的學生。 


那年,我們可以說是在現場看著特朗普當選,就像八年前和四年前看著奧巴馬當選和連任一樣,當然不是同一批學生。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重大事件多語種全媒體報導”的課程始於2008年,今年已是第12個年頭。每年我們從全校優秀學生中再選拔出20名外語和專業能都很不錯的尖子,到當年世界上發生大事的地方去採訪報導。去年以阿根廷的G20峰會為主題,前年是法國大選和泰國國王葬禮,今年輪到了俄語專業,選題就是中俄建交70年和當前中俄關係。 


我們的課程已經成為上海市高校優秀科目,但最重要的成果是參加的學生在短短兩三個星期內的快速成長。作為老師,我們等於是把那些基本上沒有新聞經驗的大孩子,一下就推到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的第一線,與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媒體和資深記者踏上同一個舞台。結果,本來不會開口提問的孩子,突然變得自信起來、勇敢起來,在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面前會感到以往從來沒有過的興奮。更辛苦的是每日每夜反復修改稿子和視頻,擠掉了他們一半以上的睡覺時間,最終拿出還算可以的作業。 


下面幾篇是我們的公眾號第一批發表的,最後拖慢刊發速度的,不只是俄羅斯網速本來就慢,更是因為從那幾天往國內傳送視頻竟然遇到新的屏障,不得不用迂回的辦法讓國內同學幫忙接力轉發。還有其他作業跟著會來,有請各位以資深新聞人的眼光給他們打分吧。 



作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中的一支,遠東旅俄華商在俄的經營活動,對於推動兩國經貿文化交流發揮了、發揮著並將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正如中國駐伊爾庫茨克總領事曹雲龍所言,旅俄華商就像“螞蟻搬家”,規模雖小但潛力無窮。


中央市場


“這兩年生意不好做,前幾年還行,那時候盧布高,現在跌得有點太低了。”在哈巴羅夫斯克的中央市場,來俄十年的東北吳大姐一直從事鞋帽生意,她無奈地歎了口氣,對我們說道。


中央市場(Центральный рынок)是哈巴羅夫斯克城區內最大的食品、小商品市場,日均客流量近3萬人。俄羅斯歷史上輕工業便不甚發達,蘇聯解體後尤其是普京執政以來情況有所改善,但依然需要進口大量國外商品滿足本土需求。遠東地區因為和中國東北四省區毗鄰而居,日常百貨及食蔬主要依賴從中國進口。吳大姐告訴我們,早些年,中國商戶一度佔領了中央市場的半壁江山。近年來盧布大幅貶值直接導致了旅俄華商經營成本直線上升,利潤空間不斷下降。在錢越來越難賺的情況下,許多人選擇回國發展。“目前堅持留在市場的(中國人)只剩下二十餘戶,反倒是來自越南及中亞的商販越來越多。”


(哈巴羅夫斯克中央市場一角)


“工商檢查比較嚴,勞務簽證也不好辦。總體來講,整個市場環境還是逐漸蕭條了。”哈爾濱五常的楊大哥早在2004年就來到了哈巴羅夫斯克,一直從事服裝生意,曾經歷過2007年、2008年盧布對人民幣3:1(2008年盧布與人民幣匯率峰值為1元人民幣兌換3.597盧布)的黃金時期。面對目前的形勢,他也只能苦笑著表示,“再堅持兩年看看吧,不行就回國”。


除受俄羅斯經濟持續低迷影響外,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政府大力推行進口替代戰略使俄羅斯本土製造業的競爭力較之前明顯提升,也讓經營規模不大的華商面臨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此外,逐年攀升的攤位費用,或多或少的語言障礙,身處異國他鄉的疏離感,都使得市場上的部分華商萌生退意。


但也有人歸而又返,一直堅持了下來。走進哈巴羅夫斯克中央市場深處,一家年輕夫妻的攤鋪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在我們說明來意後,幹練的老闆娘爽快地接受了採訪。同樣來自東北、同樣姓吳的這位大姐,在遠東從事服裝邊貿生意已有十多年,2015年曾回國呆過一段時間。



“俄羅斯的生活節奏比國內慢,這點我反而比較滿意。另外感覺還是在這邊工作要比國內好賺一些。”吳大姐這樣解釋兩口子重返遠東經營買賣的原因。相比于大部分華商習慣於“兩點一線”的日常生活,吳大姐說平常收攤之後喜歡和丈夫一起去江邊走走,也會每天和國內還在讀小學的女兒視頻,以此打發閒暇時光。


“苦和累是肯定的,賺錢哪有不辛苦的,冬天零下三十多度還要出攤。總之就是希望我們在這邊打拼,能夠給國內的老人和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吧。”吳大姐的樂觀和積極著實感染了我們。


中國城


伊爾庫茨克的中國城(Китай-город)是當地最大的中國商品批發市場,在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也頗有影響力。這裡的中國服裝、玩具、電子配件等一應俱全。



我們首先找到了一家從事窗簾貿易的華商店鋪,老闆是一對來自中國內蒙古巴彥淖爾的夫婦。2011年,大學畢業後第二年,郭大哥便跟隨表叔來俄打拼,目前已在當地購置房產。


(來自中國內蒙古巴彥淖爾的華商夫婦)


在他看來,雖然生意還不錯,但逐年上漲的租金讓他不敢鬆懈,只能不斷加大工作強度。同時考慮到身份、消費市場以及整體的經濟環境,他還是希望再呆幾年後回國發展。“出來這麼些年,總感覺我們虧欠父母和子女的比較多。畢竟在外面不是長久之計,我還是喜歡祖國,喜歡家鄉,願意回去。”郭大哥說到這兒眼角略微有些濕潤,樸實的話語更加令人動容。


近年來,隨著兩國關係的不斷加深,從事邊貿的華商也感受到了俄羅斯朋友實實在在的暖意。“俄羅斯人都挺熱情的,你只要問他,他基本都願意幫你。我感覺在這兒挺好的。”進入中國城市場內部,我們又到訪了一家從事義烏模擬花卉批發生意的華商攤位。老闆王大哥是哈爾濱尚志人,從父輩開始就在俄經商,自己也來俄十多年了。


隨著中俄經貿關係的逐年升溫,兩國民眾也在漸漸走進彼此的內心。王大哥表示,他家的生意越來越好,發貨量逐年攀升,已建立起了固定的行銷網絡。儘管現實中仍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但王大哥表示,歸國的華商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選擇留了下來。“我們在人家這兒做生意,得學會入鄉隨俗。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吧。”


(中國城從事模擬花卉生意的王大哥攤位)


中俄曾經一度風光無限但又導致諸多負面歷史記憶的邊境小額貿易和互市貿易確實總體上呈現萎縮的態勢,在遠東和西伯利亞打拼的中國商人們已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這是中俄經貿合作模式整體轉型的必然結果,俄羅斯的消費能力今非昔比,大量優質的中國商品正在通過貼牌生產等多種方式進入俄羅斯市場。更新、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已經是所有旅俄華商的必由之路。這場伴隨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大轉型,既會帶來陣痛,又給那些有戰略眼光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小到大,從次到好,從低端到中高端,從大路貨到品牌產品,能夠從前者過渡到後者的華商們,感受到的更多是二次發展的契機。對他們來說,留下來不是問題,如何更好的發展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優先目標。



俄羅斯總統普京多次強調中小企業的發展是俄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之一,要求相關部門改善營商環境。習近平主席在與普京的會面中,也提及雙方要加強中俄兩國中小企業合作潛力的挖掘。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新一代華商還會在俄羅斯廣袤土地上獲得豐厚的回報,同時也為兩國關係提供更加持久的動力。我們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與其打道回府,莫若順勢轉型、砥礪前行”似乎已經成為奮鬥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華商們的主流思想。對於中俄關係而言,新華商、新範式與新時代中俄關係相匹配的轉型之門已經打開了。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重大事件多語種全媒體報道”團隊學生)



【延伸閱讀】


感受俄羅斯:我家住在江那頭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